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吗?

早上在电梯里跟几个同事闲谈,说到最近天气很冷。

“这冬至已经过了,就要渐渐暖起来了。” 一个同事说。

“‘冬雪雪冬小大寒’,还有大寒小寒呢,还要更冷的!” 另一个说。

前面那位不同意,说:“过了冬至太阳就回来了啊,就因该转暖了。”

“对呀。”我说。其实我也觉得是这样,虽然根据常识我知道三九四九大寒小寒确实是要比冬至冷,但是从道理上讲我还是觉得冬至要冷一些。

“这你们就理解错了,”后面那位同事挺有兴致地说,“怎么说呢,就相当于加速度变正了,但是速度还是负的诶,是加速度变正了吧?”他努力地在记忆里搜索着高中时期的物理知识。

“对对对,是的。”前面那位一点即通,马上作出判断。

“热惯量。”旁边一个一直没吭声的哥们儿补了一句。这时电梯到了4楼,他就出电梯了, 看样子这哥们儿应该是数字地球实验室研究定量遥感的。

“对,热惯量,还是人家专业。”

到了实验室后,我查了以下“热惯量”, 原来“热惯量”是遥感应用里面的一个专业词汇。百度百科里的解释如下:

“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系统的热容量与材料的比热容和体积有关,传热介质的传热能力用热阻表示。系统的热容量越大,它的热惯量越大;介质的热阻越大,系统的热惯量也越大。”

说起来自己还是搞遥感的,居然还不知道这些,看来以后还需要多涉猎一些其他方向的知识。

下面顺便了解一下“冬至”和“大寒”。

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冬至日太阳直射示意图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出了这些自然规律。

今年春节就在大寒附近,想想武汉的冬天看来今年有的受了。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63815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7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21.htm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oongfee/p/230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