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css selector

Css selector 基本有三种 HTML(TAG)selector , ID selector , Class selector

css selector 综合使用 : 重用,子选择器,组选择器

HTML(TAG)selector

HTML selector 就是 HTML 的 tags, 比如 P, DIV, TD 等. 如你用 CSS 定义了它们, 在整页中, 这个 Tag 的性质就按照你的定义来显示了.

HTML selector 的语法如下 
tag {property:value}

比如我们想叫 H1 的颜色是红的 H1 {color: red} 

Class selector:

Class selector 有两种, 一种叫相关 class selector, 它跟一个 HTML 的 tag 有关系.

它的语法如下

tag.Classname {property:value}比如我们想叫一些而不是全部 H1 的颜色是红的 H1.redone {color: red}这样在下面的语句中, 第一个 H1 是红色的, 而第二个就不是了 

<H1 class="redone">红色的题目</H1><H1>普通的题目</H1>

第二种是独立 class selector . 它可被任何 HTML tag 所应用. 它的语法如下 .Classname {property:value}假如我们有下面这个定义.blueone {color: blue}那么我们可以把他应用到不同的 Tag 当中去. 比如

 <H1 class="blueone">蓝色的题目</H1><P class="blueone">蓝色的段落</P>显然 class selector 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

ID selector:

ID selector 其实跟独立 class selector 的功能一样. 而区别在于它们的语法和用法不同, 以及对于 Javascript 操纵 HTML 元素有帮助. 它的语法如下

#IDname {property:value}

假如我们有下面的定义#yelowone {color: yellow}

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定义到任何的有同样 ID 名字的 tag, 比如 

<SPAN ID="yellowone">text here</SPAN>

你可能觉得既然 ID selector 和独立 class selector 功能一样, 为什么两者都存在呢. 如果你知道用 CSS-P 来定位的话, 你就明白它们的区别了. 有 ID 的 HTML 元素可以被 CSS-P和 JavaScript 来操纵。

重用

经常会用到一些基本的式样叠加,比如字体的颜色和加粗。网页中可能同时出现三种情况:1.字体为红色  2.字体加粗 3.字体红色加粗
这时我们只需要定义前两个css:
.red{color:red;}
.b{font-weight:bold;}
第三种情况时用<div class="red b"></div>

子选择器:


相对来说,简化html文件的代码更加重要,因此在css中使用子选择器非常有益,同时也使css代码更加容易理解。比如下面的代码:
<div id="sub_nav"> 
<ul> 
<li> <a href="#">Item 1</a></li>> 
<li> <a href="#">Item 2</a></li> 
<li> <a href="#">Item 3</a></li>
</ul> 
</div>
如果div li a都有各自的式样,采用子选择器,可以省略代码中li 和a 的class属性,从而简化代码:
#sub_nav { /* Some styling */ } 
#sub_nav li { /* Some styling */ } 
#sub_nav a { /* Some styling */ }

组选择器:

当一些元素类型、class或者id都有共同的一些属性,你就可以使用组选择器来避免多次的重复定义。这可以节省不少字节。 
例如:定义所有标题的字体、颜色和margin,你可以这样写:
h1,h2,h3,h4,h5,h6 { 
font-family:"Lucida Grande",Lucida,Arial,Helvetica,sans-serif; 
color:#333; 
margin:1em 0; 

如果在使用时,有个别元素需要定义独立样式,你可以再加上新的定义,可以覆盖老的定义,例如:
h1 { font-size:2em; } 
h2 { font-size:1.6em; }
重用、子选择器和组选择器的灵活使用可以非常有效的减少代码,同时非常有利的增加代码的可读性,具体的应用需要在具体编写过程中体会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cheng/p/363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