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ernate-实体-对象状态-一级缓存-事务-查询

一 hibernate中的实体规则

1.1 实体类创建的注意事项

  1. 持久化类提供无参数构造         --在调用instance()方法时默认调用空参构造
  2. 成员变量私有,提供共有get/set方法访问.需提供属性   ---Private String name 不叫属性 叫成员变量   --Get和set方法才叫属性
  3. 持久化类中的属性,应尽量使用包装类型       
  4. 持久化类需要提供oid.与数据库中的主键列对应  --没有主键是无法到hibernate里面的
  5. 不要用final修饰class      hibernate使用cglib代理生成代理对象.代理对象是继承被代理对象.如果被final修饰.将无法生成代理.

1.2 主键类型

自然主键(少见)

表的业务列中,有某业务列符合,必须有,并且不重复的特征时,该列可以作为主键使用.

代理主键(常见)

表的业务列中,没有某业务列符合,必须有,并且不重复的特征时,创建一个没有业务意义的列作为主键

1.3 主键生成策略

代理主键

identity : 主键自增.由数据库来维护主键值.录入时不需要指定主键.

自然主键

assigned:自然主键生成策略. hibernate不会管理主键值.由开发人员自己录入.

increment 有线程安全问题,只在测试下用,在开发中不用

 

二 hibernate中的对象状态

2.1 对象分为三种状态

瞬时状态    

没有id,没有在session缓存中

持久化状态

有id,在session缓存中

游离|托管状态

有id,没有在session缓存中

2.2 三种状态的转换图

三 hibernate进阶-一级缓存

缓存:提高效率.hibernate中的一级缓存也是为了提高操作数据库的效率.

 提高效率手段1:提高查询效率

 

 提高效率手段2:减少不必要的修改语句发送

 

四 hibernate中的事务

4.1 事务

事务特性

a 原子性

c 一致性

 i 隔离性

d 持久性

事务并发问题

1.脏读

2.不可重复度

3.幻|虚读

事务的隔离级别

读未提交- 123

读已提交 - 23

可重复读(mysql默认级别)-3

串行化 - 没有问题

4.2 hibernate隔离级别

知识点:如何在hibernate中指定数据库的隔离级别

在主配置文件中可以设置

4.3 管理事务

 知识点2:在项目中如何管理事务

 业务开始之前打开事务,业务执行之后提交事务. 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常.回滚事务.

在dao层操作数据库需要用到session对象.在service控制事务也是使用session对象完成. 我们要确保dao层和service层使用的使用同一个session对象

 在hibernate中,确保使用同一个session的问题,hibernate已经帮我们解决了. 我们开发人员只需要调用sf.getCurrentSession()方法即可获得与当前线程绑定的session对象

注意1: 调用getCurrentSession方法必须配合主配置中的一段配置

 

注意2:通过getCurrentSession方法获得的session对象.当事务提交时,session会自动关闭.不要手动调用close关闭.

 crm项目中

事务一般在sevice中处理.需要保证同一个session.这时要要在线程中取session

service层

 Dao

五 hibernate中的批量查询

5.1 HQL查询

hibernate Query Language(多表查询,但不复杂时使用)

Hibernate独家查询语言,属于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

基本查询

 

 

 条件查询

?号占位符

命名占位符

分页查询

 

5.2 Criteria查询

(单表条件查询)

Hibernate自创的无语句面向对象查询

基本查询

条件查询

 

分页查询

设置查询总记录数

5.3 原生SQL查询

(复杂的业务查询)

基本查询

返回数组List

返回对象List

 

条件查询

 

分页查询

 源码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rAsjbFhyW4mENDqxI43hA 密码:qn9j

 


作者:8亩田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

本文如对您有帮助,还请多帮 【推荐】 下此文。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如果有疑问,请下面留言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wang/p/867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