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C++STL简述(容器部分)

  STL:是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的简称,中文译为标准模板库,是由惠普实验室开发的一系列软件的统称,现为C++的一部分,可分为容器(containers)、迭代器(iterators)、空间配置器(allocator)、配接器(adapters)、算法(algorithms)和仿函数(functors)六部分,本文只简单阐述容器部分。

  在C++标准中,STL被组织为下面的17个头文件:<algorithm>、<deque>、<functional>、<iterator>、<array>、<vector>、<list>、<forward_list>、<map>、<unordered_map>、<memory>、<numeric>、<queue>、<set>、<unordered_set>、<stack>和<utility>,容器部分主要由头文件<vector>,<list>,<deque>,<set>,<map>,<stack>和<queue>组成。

  容器分两大类:

  一、顺序容器:元素在顺序容器中的顺序与其加入容器时的位置相对应。

  标准库中的所有顺序容器都提供了快速访问元素的能力,但这些容器在一下方面都有不同的性能折中:

    (1)向容器中添加或从容器中删除元素的代价

    (2)非顺序访问容器中元素的代价

  1、顺序容器类型

    (1)vector:可变大小数组,支持快速随机访问。在尾部之外的位置插入或删除元素可能很慢。

    (2)deque:双端队列。支持快速随机访问。在头尾位置插入或删除速度很快。

    (3)list:双向链表。只支持双向顺序访问。在list中任何位置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速度都很快。

    (4)forward_list:单向链表。只支持单向顺序访问。在链表任何位置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速度都很快。

    (5)array:固定大小的数组。支持快速随机访问。不能添加或删除元素。

    (6)string:与vector相似的容器,但专门用于保存字符。随机访问快,在尾部插入或删除速度快。

  2、顺序容器的选择

    通常,vector是最好的选择,除非有很好的理由选择其他容器。一下是选择容器的基本原则:

    (1)除非有很好的理由选择其他容器,否则应使用vector。

    (2)如果你的程序有很多小的元素,且空间的额外开销很重要,则不要使用list或者forward_list。

    (3)如果程序要求随机访问元素,应使用vector或者deque。

    (4)如果程序要求在容器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应使用list或forward_list。

    (5)如果程序要求在容器头尾位置插入或删除元素,但不会在中间位置插入或删除元素,则使用deque。

    (6)如果程序只有在读取输入时需要在容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随后需要随机访问元素,则

      ----首先,确定是否真的需要在容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当处理输入数据时,通常可以很容易的向vector中追加数据,然后再调用标准库中的sort函数来重排容器中的元素,从而避免在中间位置添加元素。

      ----如果必须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考虑在输入阶段使用list,一旦输入结束,将list中的内容拷贝到一个vector中。

  

  二、关联容器:关联容器中的元素是按关键字来保存和访问的。关联容器支持高效的关键字查找和访问,主要的两个关联容器:map和set。

    map:其中的元素是一些关键字-值(key-value)对,关键字起到索引的作用,值表示与索引相关联的数据。

    set:每个元素只能包含一个关键字,支持高效的关键字查询操作----检查给定的关键字是否在set中。

    1、标准库中提供了8个关联容器。这8个容器的不同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1)每个容器或是一个map,或是一个set

    (2)或要求不重复关键字,或要求重复关键字

    (3)按顺序保存,或者无序保存。

    按关键字有序保存的元素:

    map:关联数组;保存关键字-值

    set:关键字即值,即只保存关键字的容器

    multimap:关键字可重复的map

    multiset:关键字可重复的set

    无序集合:

    unordered_map:用哈希函数组织的map

    unordered_set:用哈希函数组织的set

    unordered_multimap:哈希组织的map,关键字可重复出现

    unordered_multiset:哈希组织的set,关键字可重复出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anshuiwuyi/p/765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