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自动化之(一)—浏览器自动实时刷新

前端自动化之(一)—浏览器自动实时刷新

引言:
无数次的修改查看效果,无数次的清除缓存查看,重启,启动……只为了看见一个变化生效而已。
当修改一个地方的时候,要想看见效果, 如此大费周折?尤其是对于前端来说,不是那么很懂得eclispse工具的操作,淡淡的忧伤……
不爽!
哪里有需要,哪里有突破!

前端自动化之——自动实时刷新,应运而来!
首先,我们新建一个名为“refresh”的文件夹,存储在电脑硬盘,比如D盘。
结构如下解析所示:
refresh---|--->html
         |--->styles
 |--->scripts
|--->image

之后,通过本地个人喜欢的编辑器,导入,打开,比如(Hbuilder)
基础工作做好了,下面, 开始搭建node环境

A.下载安装node(过程不表,直接按照google出来的next……next……)

B. 安装gulp自动化构建工具(http://www.gulpjs.com.cn/)

下面, 我们需要在项目中配置node服务
当前文件夹打开dos,输入:node -v ,执行之后,显示V6.2.0,说明安装成功

C.先  生成packge.json文件
 dos窗口输入: npm (cnpm ) init
 等走完执行命令,查看“refresh”文件夹多了一个 “package.json” 文件
 内含
 {
  "name": "refresh",
  "version": "1.0.0",
  "description": "",
  "main": "index.js",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
  "author": "",
  "license": "ISC"
}

D.安装gulp
dos窗口输入: cnpm install gulp  --save-dev 
 

E.浏览器自动实时刷新
插件(browser-sync)   专门做浏览器自动刷新 
帮你自动 打开浏览器 ,并且 可以为你搭建一个web服务器,实时刷新。

F.安装browser-sync 
dos窗口输入: cnpm install browser-sync --save-dev 

这个时候,刷新下hbuilder目录结构,则如下显示
{
  "name": "refresh",
  "version": "1.0.0",
  "description": "",
  "main": "index.js",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
  "author": "",
  "license": "ISC",
  "devDependencies": {
    "browser-sync": "^2.18.5",
    "gulp": "^3.9.1"

  }
}
表示 “gulp”和“browser-sync”都安装成功了


G:新建gulpfile.js配置文件
 进行编辑
 var gulp=require("gulp");
 var browserSync=require("browser-sync");

 gulp.task("server",function(){
    browserSync.init({
   "server":"./",
   "port":"8686",
   "files":[
       "./**/*.html",
   "./styles"/*.css",
   "./scripts/*.js"
]
 });
  });


gulp.task("default",function(){
   gulp.start("server");
 });

如上编辑好之后,进入dos窗口,输入
gulp 回车
则,浏览器自动打开当前index.html页面

这个时候,试着,去修改对应的样式文件,结构,之后,保存ctrl+s.
双屏下表现,更为良好,左边修改,右边生效,好不痛快!
 
初步探索,不是很详细,但是这样操作,确实可以解决很多刷新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很多F5的时间。
能让你一天之中,少用好几次F5的机会,无形中节约了时间。
现实词汇很多“秒杀”概念,这个也就是所谓的,“秒刷”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过程中,披荆斩棘,需要大侠您来指点引路……
下载截图地址:http://files.cnblogs.com/files/leshao/refresh.rar
 
多谢“田兄”一路指点,得以完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shao/p/617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