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作者:朱金灿
来源:http://blog.csdn.net/clever101


     上周五晚上看了《让子弹飞》,感觉这是近几年来比较少见的有深度的中国电影。我发现中国电影的一个有趣的规律(姑且可以叫规律吧):一般来说剧本改编自小说的,拍得比较有深度,比如《求求你表扬我》、《没事偷着乐》、《秋菊打官司》和《活着》等等,反之剧本是胡编乱造的,如《非诚勿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的,看完就没什么印象了,就是说中国电影的瓶颈可能在剧本。


      印象中带有象征符号(或者叫隐喻)是姜文导演的电影的特色。比如第一次看他拍的《鬼子来了》,当听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名叫挂甲屯,心里是一惊:挂甲了,能不受人欺负吗?这部电影也不例外。那么这部电影有哪些象征符号?


     首先是我感觉该片的开头很绝妙。绝妙在哪里呢?因为这里有一些很巧妙的事物,比如马拉火车。那时修了铁路,按理说应该开的是蒸汽机车,而马拉火车暗喻什么?我估计就是暗喻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虽然带来了新事物,但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更耐人寻味的县长的护卫--十八星陆军。一般遭遇袭击,按理说不会胡乱开枪,因为敌人都没看清,胡乱开枪不就是浪费子弹吗?更搞笑的是他们顺着车窗进行横排射击。这个现象暗示什么呢?我觉得这个要联系到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员派遣制度来谈。封建社会的官员派遣制度是怎样的呢?就是由国家的吏部负责把科举中举的进士、状元派到各地去做知县、知府之类地方官(应该说我们还在沿用这一套制度,我们谓之为中央空降制度)。这一套官员派遣制度估计大家都有所了解,但其中的弊端却少有人分析。其弊端首先是中央的空降干部不是本地人,对地方上的情况基本不了解(如风俗人情等),基本谈不上对本地的有效治理(这里甚至有的是根本听不懂地方方言的,和当地人交流都成问题的);其次是由于干部不是本地人,同时由于又是短期任命制(比如三五年一任的),地方官员对本地的长远发展就缺乏了基本责任感了,喜欢搞短平快的政绩工程。明末的思想家顾炎武说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其实是他看到当时这套官员派遣制度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分封制,因为处在分封之下的诸侯是地方的,他做的事就得考虑长远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由于中央下派官员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治理,这就给地方恶霸有了可乘之机了。所以就像县长马邦德说的,他的最好选择是和黄四郎同流合污,而且还只能拿非法所得的小头,否则就会被黄四郎做掉。这十八星陆军象征什么呢?象征着国家下派到地方的官员,貌似很威风,可真正到了地方,还是不得不沦为地方恶霸的走狗。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土匪对恶霸的电影,带有点黑吃黑的味道。实际上它所表现的主题并不是这样的。它要表达的是中国的地方基层需要一种怎样治理方式?在一个乱世中,张麻子找到了,他唤起了基层民众起来革命的勇气。但是在一个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呢?如何通过基层自治来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绕不开的命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nzhi/p/647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