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c的异常处理机制

 

一直听说iOS有异常处理机制,却从来没有关系过,今天小生就来关心下iOS的异常处理机制吧。

 
以下文字是从Object-C2.0(苹果官方文档)中翻译的,特此注明。
 
异常处理
Object-C提供了对于异常处理和线程同步的支持,啊哈,也就是这一章和线程(关于线程同步,大家可以看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081e060100uomh.html)那一章要讲的内容。在GNU编译器(GCC)3.3或以上版本上使用-fobjc-exceptions指令,可以支持以上特性。
注意:要在一个应用里同时使用这些特性,应用必须在MAC OS X v10.3或者以上版本中。因为早期版本的运行环境不支持异常处理和线程同步。
处理异常
Object-C语言的异常处理符号和C++、JAVA相似。再加上使用NSException,NSError或者自定义的类,你可以在你的应用程序里添加强大的错误处理机制。
异常处理机制是由这个四个关键字支持的:@try,@catch,@thorw,@finally。当代码有可能出现异常时,我们把他放到@try语句块中。@catch()块包含了处理@try块里的抛出的异常的逻辑。无论异常是否发生,@finally块里面的语句都会执行。如果直接使用@throw块来抛出异常,这个异常本质上是一个OC的对象。咱们可以使用NSException对象,但是不局限于他们。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异常处理块的例子:

Cup *cup = [[Cup alloc] init];

@try { [cup fill];

} @catch (NSException *exception) {

NSLog(@"main: Caught %@: %@", [exception name], [exception reason]);

} @finally {

[cup release];

}

抛出异常

为了掷出一个异常,我们必须实例化一个对象,当然这个对象要包含相关的信息,比如异常的名字和为什么要掷出他。

NSException *exception = [NSException exceptionWithName:@"HotTeaException" reason:@"The tea is too hot" userInfo:nil];

@throw exception;

(好吧 我承认国外的程序员挺有爱的。)

和@catch()块相反,你可以使用@throw再次掷出一个被抓到的异常,不用加参数哦亲。这个能使你的代码更可读。(我怎么没看出来)

 
你也可以继承NSEception,来实现特殊类型的异常,比如文件系统的异常或者交互异常。
注意:不用仅限于掷出NSException对象。你可以掷出任何一个OC对象作为一场对象。NSException类提供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处理异常,但是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实现你自己的。
 
高端处理异常(尼玛这标题怎么翻啊,来去就是这几个单词,老外哥哥你敢不敢换几个啊)
为了捕获一个使用@try块掷出的异常,你可以在@try后面使用多个@catch()块,可以用多个哦亲。@catch块可以由最特殊的到最普遍的排序(我觉得翻译成重要不重要的比普遍好多了,但是尊重GOOGLE,你们懂的)。这样你就可以度身订造你的异常处理过程。就像下面所示的那样9-1(原谅我的不专业吧 兄弟们):
 

Listing 9-1An exception handler @try {

...

} @catch (CustomException *ce) { //1

...

} @catch (NSException *ne) { //2

// Perform processing necessary at this level. ...

// Rethrow the exception so that it's handled at a higher level. @throw;

} @catch (id ue) { //3

...

} @finally { //4

// Perform processing necessary whether an exception occurred or not. ...

}

 
下面的列表描述了数字所在行代码的含义:
1、捕获最重要的异常类型。
2、捕获一个比较重要的异常类型。
3、再次掷出捕获的异常。
为了划分异常的处理过程,你可以在应用中做一个异常处理栈。这样,如果一个方法或者函数捕获了异常但是他不能处理,他可以再次掷给下一个异常处理机制。
4.善后工作总要做地嘛,不管有没有异常,都要做善后处理。finally块总会执行的哦亲。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ngtianya/p/394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