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异类》:我们不一样?

· 零 ·

前段时间睡前和妻子视频聊天中,谈到现在的家长们真是太重视小朋友的学习,初高中各种补习班早已人满为患,甚至很多小学生课后都请家教补习,那等小捷奥出生后入学时竞争也太激烈了吧。想想我们那个时候还是很幸福的,几乎没有补习这个概念,寒暑假也玩得酣畅淋漓。

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我是很赞成的,就是怕给小朋友过多的压力。不过即使家长愿意给小朋友减减负,但一看到周围小朋友都在上兴趣班,请家教,会不会担心自己不给孩子报班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关于上面的问题嘛,之后有机会再来好好讨论。不过聊天中妻子提到可能确实存在学习能力上的区别,有的孩子就是特别聪明,理解力好,很轻松就考高分,有的孩子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学习,分数就是上不去,看来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智力的差别。

我却对这个看法持怀疑态度。也许是因为我真的没见过绝对的天才,我一直坚信所谓的优秀生和“天才”都是靠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眼中他们的“很轻松”,无非是要么掌握了有效的方法,要么是之前的日积月累发挥了功效,要么就是在你看不见的背后做了很多努力。

妻子说可是确实同样是上一门课,花了同样的时间,有的人就是掌握得特别快,有的人就是理解得不够好。我说如果一个学生在高中时的学习能力比不上另一个学生,肯定是因为他在初中和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学习经历中没有逐渐总结和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努力的时间不够。当初的一点差距累计到高中后,形成了学习能力上的差距。

我承认人与人之间有智商的差别(但单纯的差异没有大到足以决定人生),或者是擅长的领域不同(也许在音乐等领域会相对依赖天赋多些),这些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你的遗传基因中。但更多的是在出生后你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决定着你的能力。当初差不多的两个人,也许就是在一件小事上有了差别,导致在之后的人生轨迹中差异被慢慢放大,而截然不同。

这些都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也没有绝对的科学依据支撑。不过最近看到了一本书,加拿大著名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书中许多案例和观点与我的想法有相似之处,是一本观点独特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因此特地与各位分享一下。

· 壹 ·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机遇”,作者对那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我们都以为那些成功者靠的是自己的天赋和不懈努力,但事实是他们获得了某些“机遇”,才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和资源,让自己的天赋和奋斗不断累积,最终顺利开花结果。

在第一章中作者就给出了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例子,他意外的发现这些职业选手的绝大多数生日都集中在前三个月,以1月份居多,越往后面人数越少,那么这是碰巧么?不是,原因在于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挑选和培养机制,由于从小孩子中挑选苗子时采用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同一年出生的小朋友会被归在同一组进行训练和挑选,因此生日越早的选手,是在跟许多年纪比他小的队友竞争。这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在生理成熟度上将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脱颖而出,进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训练,直至成为专业运动员。

如果改变年龄分组的方式,最终职业队的组成结果将截然不同。你相信么,就因为我出生的月份晚了几个月,就使得我成为一名职业冰球选手的概率大幅降低?

作者把这称为“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冰球队9岁至10岁间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同样的在第二章,作者针对我们熟悉的“10000小时成功法则”也指出,10000小时的刻意训练确实是成功的秘诀,但是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的确很难依靠自己达到这一要求。你需要获得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你不能太贫穷,因为如果你必须依靠兼职维持生计的话,你根本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足够时间做练习。事实上,人们要想获得如此大量的练习时间,就必须依靠参加某些特定形式的训练课程,或者获得某些特定机遇得以进行训练。

例如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在密歇根大学有条件24小时进行分时编程(在那个年代来说千载难逢);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之一“甲壳虫乐队”成名前获得在德国汉堡的超量演出机会;又如比尔盖茨所在的湖滨中学拥有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可以让他有足够的编程练习机会。

在接下去的几章中,作者也通过各个领域不同的案例,来阐述其实那些卓尔不群的人其实一直都得益于某些非凡的机遇或者时代背景。你的国籍种族,出生年份,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都会影响你的人生轨迹。许多的东西,多一份太多,少一分太少。为什么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因为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就失去计算机革命的先机。

相比之下,智商值更像篮球队中球员的身高值,需要门槛,但够用即可,当超过某一程度,智力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另外一些因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例如你的家庭教育。美国社会学家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所谓的“阶级优势”就是父母给孩子的环境和条件,以及灌输给他们的意识,能使他们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 贰 ·

全书的第二部分是“文化传承”,作者认为那些奇才异类,除了幸运之神的眷顾,还取决于历史的文化传承。作者认为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传统和行为模式,经过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留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在个人发展道路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以大韩航空在上世纪频繁出现空难事件以及艾维安卡航空052航班空难为例,作者从黑匣子中飞机失事前的对话中得出,背后的原因是“权利距离指数”,权力距离是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在韩国,由于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机长的助手发现险情时,无法第一时间向上级明确地汇报。下级向上级讲话时常常使用了“缓和性语气”,这一术语是指:低调处理所说内容以取悦听众。当我们表示礼貌、害羞、窘迫,或对权威的恭敬时,我们会使用缓和性语气。“暗示”是最难解读和最容易被拒绝的对话方式。西方人的沟通方式在语言学上被称为“以说话者为导向”——意思是说话者有责任将意思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但是韩国文化中的沟通方式,和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是“以聆听者为导向”的。也就是说,意思是否搞清楚,取决于聆听者自己。

另外,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人“数学”好,原来得益于我们汉字读音的简洁,想想我们用中文和英文分别从1念到10,就能体会到。就是这个差异,使得我们在背九九乘法表时朗朗上口,入门更快,之后再加上中国人传统勤劳艰苦的“稻田文化”,使得在初高中时中国人的数学似乎相对更好。

· 叁 ·

综上所述,马尔科姆在书中想要阐明的观点是:所有成功者案例都遵循某种可预知的线索。这条线索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克里斯托弗·兰根就要比爱因斯坦更成功;这条线索也不完全是个人选择和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条线索,确切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天的成全”。“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对于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来说,生于1月就是他们进入全明星队的机遇;对于甲壳虫乐队来说,汉堡之旅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特殊机遇就是生在正确的年代,并在初中时代就获得电脑终端;对于弗洛姆和沃切尔·利普顿·罗森·卡茨律师行的创始人来说,机遇是多重的:他们生于正确的年代,有着能给他们最勤勉激励的父母,他们拥有少数族裔身份,这种身份帮助他们在纽约其他传统律师事务所涉足公司并购官司以前,就已在这个领域实践了20年;最后是大韩航空,直到公司帮助飞行员突破原有文化禁锢,他们才最终扭转局势。

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

· 肆 ·

听起来似乎有些宿命论的味道,难道我们的命运一早就注定好了么,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早已决定我们能不能成功?我们的努力可能就因为我出生的日期晚了一天,就变得没有意义?所以最后KP君还是要鸡汤一下吧,强调机遇和文化传承的不可忽视性,并不代表要抹灭努力的重要性,10000个小时法则仍然有效。冰球运动员不用刻苦训练就能脱颖而出?比尔·乔伊若是不先好好学习,怎么考上密歇根大学?比尔盖茨真的不用先编程千把个小时就能开创微软?努力决定你能不能变得优秀,然后机遇和文化才决定你能不能从优秀变得异类(Outliers)。

成功者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超级律师、数学天才和软件企业家的成功依靠的也是人类的一般经验,他们的成就绝非石破天惊也非神秘莫测。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注:部分文字引自原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player/p/841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