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致敬《创新者》们

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

一开始看到这个副标题,我以为是教程序员怎样去改变世界;翻开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信息技术的编年史,介绍了近两个世纪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些背后推动着的创新者们;看完之后,其实书中借由展示这段科技史,探究“创新”究竟是什么,从这方面来说,它也可以看作是在指引你如何改变世界。

《创新者》以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诗人拜伦的女儿,Ada编程语言即是纪念她)提出的“诗意科学”开篇,记录了数字革命中里程碑式的发明,包括差分机,大型计算机、编程、晶体管、微芯片、电子游戏、互联网、个人电脑、软件、联网和万维网,以及在这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个人和团队,那些你可能耳熟能详的人名:艾伦·图灵,克劳德·香农,冯·诺依曼,戈登·摩尔,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等,或者那些你未曾听过却又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者们。全书最后回归埃达提出的“诗意科学”:创新将会来自埃达·洛夫莱斯的精神继承者——这群创新者会在艺术和科学的交叉口上大显身手,他们身上的叛逆精神和好奇心会向他们展现出艺术和科学的绝妙之处。

作为《史蒂夫·乔布斯传》《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等传记畅销书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这本书中的写作仍然带有强烈传记风格,故事性强,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读。

一、创新是个人的能力重要,还是团队的力量重要?

从之前提到的一个个人名,也许你会觉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创新者,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样子。但在书中,作者反复揭示创新启示是一个团队协作过程,即便是那些天才们,他们的大部分成就都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而那些孤独奋斗的个人,可能不小心就错过了改变世界的机会。正如被遗忘的计算机之父阿塔纳索夫发明的ABC计算机失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他身边没有可以帮他解决打孔卡片问题的团队,以至于这台机器最终被放置在一个地下室里面,被人遗忘。而相比之下,ENIAC能够真正运转起来和用于解决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大批工程师和机械师的帮助,还有一群女性程序员负责为他们完成编程工作。

对于数字时代来说,团队协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这点从如今的创业环境可见一斑,即便有了一个绝妙好点子,从概念到产品到运营推广,都少不了创始人、开发团队、运营团队、以及背后风投的协作。

另外,协作不仅会在同一时代的参与者之间进行,它还是跨越世代的。最优秀的创新者能够理解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接过前一代创新者们手上的接力棒。

二、创新究竟需要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数字时代最成功的事业都是由能够鼓励协作和富有远见的领导者开创的。普通的领导者可能是友善的包容者,也可能是充满激情的远见者,这往往被认为是不可兼得的两项特质,但是最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同时做到这两点。那些无法与他人进行协作的优秀个人很容易会走向失败,同样,缺乏充满激情和冲劲的远见者的协作团队也难以取得成功。大多数成功创新者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产品人”。他们非常关注,而且深入理解产品的工程与设计。正如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所言:“最优秀的领导人是对工程和产品设计理解得最为深刻的人。”

对于团队来说,最高效的团队能够将拥有各种特长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纵观历史,最优秀的领导能力往往出自成员个性互补的团队。组建一支伟大团队的另外一个关键是,将负责构思创意的远见者和能够执行这些创意的管理者结合在一起。

三、何为“诗意科学”?

人类的创造力包含价值观、意图、美学判断、情感、个人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是艺术和人文教会我们的东西,也是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亚于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原因。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人类在人机共生关系当中的地位,如果我们想要继续作为机器的创意搭档,我们就必须继续滋养自身的想象力、独创性和人性的泉源。

史蒂夫·乔布斯在自己的产品发布会上经常会用同一张幻灯片作为总结,在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个路标,上面标示着“人文”(Liberal Arts)和“技术”(Technology)的交叉口。他最后一次登台发布产品是在2011年的iPad2发布会上,他当时站在这张图像的中间宣布道:“苹果的基因决定了只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笃信,是技术与人文的联姻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歌唱。”这点让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具创造力的技术创新者。

数字革命的下一阶段将会涌现出更多将技术融入创意产业的方式,它们将会进一步改变媒体、时尚、音乐、娱乐、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各个行业。之前的第一轮数字创新大潮主要是将旧酒(书籍、报纸、杂志、歌曲、电视节目、电影)装到数字化的新瓶里面,而全新的平台、服务和社交网络将会为个人想象力和集体创造力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角色扮演游戏和互动游戏正与协作的叙事方式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起来。这种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终将催生出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媒体类型。

注:部分文字摘自原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player/p/841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