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即未来002

孙子说了,“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

我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是《将苑》,相传为诸葛亮所作,“厉士”一篇,说了这句话。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译文

  将帅对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赏以钱财,这样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来尽力;要以礼相待,以信、诚来鼓励部下,这样部下就会以舍生忘死的决心投入战斗;要经常对部下施恩惠,赏罚时公平严明,一视同仁,这样就会赢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撤退时主动掩护他人,这样部下会英勇善战;对待部下的点滴小心都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部下会积极向上,互相劝勉,永保昂扬的斗志。

http://www.28non.com/guwen/article_12601.html

这里谈到的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道理,在领导函数中作为一个参数存在。

作者开篇谈领导力对扩展性的意义,使用了一个叫Friendster的公司的失败案例,认为“缺少一个愿景”从而未能形成一个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的方案,是这个公司输给Facebook的原因。

4.1什么是领导力。

领导力的定义:“影响一个个人或组织达成一个特定目标的行为的力量”。

“引导活动”是理解领导力的关键。

前面说过,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一个是“拉”,一个是“推”。

其实读完了这一章以后,我更觉得,用“拉”不如用“诱”比较好,当然啦,在现实生活中,我倾向于使用更糙一些的“诳”(而通过共同的目标促成合作是“坑”,拉人入伙叫“赚上山来”)。用最容易理解的话,就是领导给你画了个饼,然后指出了方向,制定了路线,还沿途设立了一个个小甜饼。无论是大饼还是小甜饼,都没有拉你,而只是在那里诱惑着你——吃货除外,他们是真的被神秘的力量“拉”过去的!

4.2领导力概念模型

这是大坑的开始。

作者制作了这样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里包含多个参数,针对每个参数给你打个分,你就获得了一个结果,用来描述你对某个行为的影响能力。

这种方法经常用来量化评价某个抽象的事情。在不同的维度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最后加权综合就是你的得分。最简单的理解就好比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学科的总分,就是你的高考分数。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表示方式,就是画个图用面积的方式表示,如果我这么描述你看不懂,那你可以自己去百度“六边形战士”。

作者对领导力本质的探讨对我非常有启发。通过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可以帮助很多理工科的死脑筋们一起走向领导岗位。

由于我常年学习理工科,我的价值观里理性至上,我认为,个人情绪或者感觉是非理性的体现,是由于意识的自律能力不足。因此,如果一个人觉得我的理性难以接受,这是他的问题而不是我的。

有趣的是,我是影响力型动机(其他两个动机类型分别是“成就”和“亲和”),然而我一直以来对他人的影响都只考虑我自己爽,却从来不考虑对方是否接受。表现在沟通上,就是我更注意我到底能输出多少,输出的是否严谨,而不考虑听者能够接受多少,能不能听懂。

来到现在这家公司之后,在我领导的引导下,我开始重视这方面。我开始承认,感情是人的一部分,人正是因为有了感情才称之为人。不受感情影响的纯粹的理性是对普通人的苛求,一个人轻视或者厌恶你,就会宁可花费一些机会成本,以避免与你合作。这种非理性的支出是他对自己情绪的关爱,是他对自尊的满足,是非常正当也正常的行为。

因此,如果我希望提高对他人的影响力,就必须照顾他人的情感。为了影响他人的行为,我就必须从他们对我的认识入手,营造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然后通过这个形象来影响他们,达成我的目标。从逻辑上说,影响力是通过感觉影响意识,进而影响行为,因此,他人的感觉就是影响力的现实。

作者在这一章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感觉就是现实”,“领导活在显微镜下”。做一个领导,需要你承受每个人对你职业形象近乎苛刻的批评,但这是你应得的,因为你要通过同样的途径来影响他们!

“胸怀是让委屈撑大的”,这句话很适合走向领导岗位的你。随着你眼界和能力的提高,你甚至都会感觉不到委屈,你不仅觉得这是正常的,甚至你会暗爽,享受这种被误会被委屈的感觉。因为你将会利用这种委屈,达成你的目标。

但是,慢慢地,人就忘记了自己最初工作的目的,人之所以工作的原因变成了领导给我安排任务,所以我要工作。

于是,人就开始与领导对抗,与制度对抗,与工作对抗。

例如偷奸耍滑,不思进取,怨天尤人。

其实大可不必,如果你觉得在这里工作不开心,跳槽即可,何必不好好工作呢?

我当时的解决方案就如前文所说,通过明确他的人生目标确立他的职业发展路线,确立个人定位,于是他就变成了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我工作。

一个为自己工作的人,愿意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调和,愿意为工作奉献,因为他知道这种奉献最终的受益人是自己。

这是建立使命感的两种思路,我暂时也不知道哪个更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mxbf2292/p/1309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