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与状态转换

       是不是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某个下午,想做一件事,可觉得精神不好;不做吧,又感到时间白白浪费,非常可惜。于是这样反复,既没有实实在在做成什么事,又不断懊恼、郁闷,然后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是不是有另外一种感觉:清晨起床,或者是沐浴时,或者是深夜失眠的时候,感觉头脑特别清醒,然后考虑一些问题,然后想得很清楚,甚至想立刻去做想好的事。只可惜手头有另外一些事情必须立刻去做,比如起床后要洗漱上班,比如沐浴之后要穿衣服休息一下,比如失眠的时候要尽快睡着不要熬夜。等到这些事情做完了,头脑也不再清醒了,想好的事情也忘却了,最后还是归于常态,什么都没有做。

       不管你有没有,老实说,我自己经常这样。很多道理想清楚了,其实很简单;但是没想清楚,就很糊涂。比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但是没有认清楚这个道理的人却不在少数。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是这样。那时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我也报名参加了很多活动。我总是天真地认为,只要我努努力,抓紧点时间 ,做事快一点,就能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还能做成这好多事情。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报名十个活动,能参加一两个就算不错了,最后做成的一个没有。更不用说规划未来的时候,人们总以为自己将来有时间做某些事情,却忽视了时间就在当下悄悄地流逝。最后,每个人都说好要做某件事情,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的人却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精英,成为富人。因为大多数人说得到,做不到。

       对于上述现象,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是,成事对于时间的要求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性这一矛盾。现实生活教育我:知易行难。Idea很重要,但执行力更重要。但凡做成事情的人,无一不是大家眼中的“行动帝”。人没有开始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因为开始太难。人没有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看不到未来离自己有多远。事实是,即使效率再高,人再聪明,要做好大多数事情都是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的,甚至需要穷尽人的一生在这个领域探索。简单的例子比如学习外语,比如学习书法。外语好的人或者字写得好的人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有几年时间“苦学”(当然不否认一万个小时的积累的重要性)就能学成的,他们往往把这些事情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事实上,这是一种习惯,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着学习和积累。这种习惯,已经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绝非刻意而为之(刻意做事往往很累的)。成为习惯了,慢慢地会从中找到乐趣,习惯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从客观上来看,但凡在某一领域达到较高水平的人,无一不在这个领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甚至吃饭睡觉都在想这些事情。既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以精通为目标把所有的事情或者很多事情做好就不太现实(当然如果是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把一样东西弄得非常精通、深入可以直接忽略本文)。所以,对于事业、专业来讲,一定要专注。专注就是对精力有限性和把事情做好这一对矛盾的统一。

       既然专注是把事情做好的必要条件,那么对有限的精力进行管理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同等智力的条件下,虽然只要坚持足够的时间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时间与时间的质量是不同的。一天24小时,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充满创造力。那么怎么办?自己要有意识地、理性地管理好自己的精力。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把大家都懂的道理显性化。自己凭借自己的经验、感觉做事那是感性。感性是跟着感觉走,任由大脑的摆布。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是把懂得的道理明确化(比如写下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人。既然不同时段的精神状态不同,那么就在精神状态不同的时候做不同的事。比如早起读书(这明显是废话,但事实是大家宁愿早起赖床,或上网看电视等)。当自己精神不太好的时候,自己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原来在做一些智力活动(读书、写作等),那么立刻转换,做些体力活动(比如打球、洗澡、收拾屋子、擦车),这些体力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财富的创造(收获了健康或者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让自己坐下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个愉悦的外部环境)。有意识地、及时地转换自己的状态,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精力,把事情做好,让人生更加幸福的重要手段。精力实在不好的时候,干脆给自己规定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用于睡觉。睡醒了之后自然发现自己精力充沛,创造力大增,特别想做事。这样反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eymaker/p/243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