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一些反思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一些反思

​ 兜兜转转4年过去了,到了毕业的时候,有时间给自己也是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反思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对自己有一些交代。

学*最重要

  1. 临*毕业才会对自己之前所学之浅薄有一个真实的认识,与其临*毕业找工作处处碰壁,不如自己从一开始好好学*。

  2. 大学进入一个本专业技术社团很重要(如:acm),学生会和其他组织当然也可以去体验,但毕业之后发现公司确实只看技术的好坏和专业知识的厚度。

  3. 进入acm周围有一群目标相同的人,很容易去进入到门槛之中。千万不要听信一些大学学做人比学*重要之类的毒鸡汤,真的对以后并没有丝毫帮助(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学*是第一要义

  4. 学校的课程注重理论,你可能光听理论学不进去,建议去和老师一起做项目,抓住任课老师的大腿,比辅导员对你的帮助要大很多。进步会非常快。真正的理论加实践

  5. 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基本上技术厉害的人在少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需要自学的,实践是自学的来的。网上有很多课程可以自己去找资源(慕课、网易云、哔哩哔哩、CSDN等)你想要的技术都有。

  6. 千万不要三心二意,兴趣来的时候再来学一点,哪里学一点,什么都只学到语法部分。那样等于没学。一定要先有一个方面的突出,再去遇到问题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做出项目为最低标准去学*。

  7. 学*计算机,编程也好,网络也好。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两天可能看不出差别,一两个月的差距就会非常明显。到毕业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学霸都是挑公司,而你学生会干部只能祈祷有没有公司眼瞎愿意要你让你去学*。差距会巨大。

  8. 如果大学不好好学*的结果,只有以下三种情况,

    ​ 第一转行,我一个普通本科,身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着本科文凭改行去做其他工作(没有技术:(销售)(行政)(文员))你会发现,毕业后找工作,最多的是卖房的公司抢着要你。本专业的门都不让进

    ​ 第二培训,以前没有好好学*,最后一年才醒悟学*,临*毕业才发现自己完全达不到企业要求,没办法只能花钱,来弥补之前自己所浪费掉的时间。

    ​ 第三考研、考公务员,身边也会出现一大批考研、考公军队,其中有很多都是因为不知道出来干什么而选择的道路。也可以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转行看不上,本专业技术不行,在这种情况下考研的出路似乎更加好。

  9. 自己一定要确定好发展方向,比如学编程,偏软件这块。学前端,学网络、网络安全等。往一个方向钻。4年以后你就是同年龄段的大牛。学校内部基本上应该是通吃,工作分分钟解决,只是你自己的要求可能会更高的问题。

有什么是以前听的多,但要到自己经历才能懂的道理

  1. 大学是成人后最后一段无忧无虑的阶段。

    ​ 当你自己找工作以后,可能才会体验到人生是苦味的感觉。

  2. 大学不是学*的终点,而是自学的开始。自学能力将决定我们的未来,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自我学*能力的差距。

  3. 不要醒悟的太晚和和周围的环境太差,只要醒悟,就是开始,就不算晚。我身边就有到最后一年去培训短短一年在公司实*就进步巨大的人物。只是人家醒悟的深刻

  4. 大学社团该怎么选?计算机一定要进技术社团,身边有人有环境带你入门,时间会让你和周围的人的差距愈发明显。其他就按自己的兴趣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千万不要把学生会之类的看的太重,学*最重要。

  5. 毒鸡汤,二流学校看做人。不只身边的学长会有这些思维,而是有一些辅导员也会给你灌输这些思维。我想说做人是生活和自我反思慢慢积累的,不要总想一些偏门做到拔高这些歪思想。大学是一个学*的地方,也是拥有自我提高最充足的时间。到最后你会发现,毕业之后发展好的,都是懂得学*人,平常可能默默无闻,但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而有一些风云人物可能毕业就接受不了社会的落差。社会看的是真才实学。我们的三观一定不要被带偏了。

  6. 多看看书,我说的不是一些专业书,而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书,比如经典读物:人性的弱点、穷爸爸与富爸爸。在这个流量输出的时代,需要自己给自己正三观,自我辨识、自我充电。不要被一些廉价视频输出给带偏了

  7. 理财很重要,多关注一些理财方面的公众号和知识,当我们工作后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钱生钱,慢慢积累才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助力。一步登天,和跨阶级几乎难于登天,需要幸运和自己的努力,缺一不可。一夜暴富,我想大家一定比我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结语:

讲的比较杂乱,文笔不是很好,希望见谅。或多或少文章会带有一些个人偏见,不过实实在在是真心话,和一些自己踩过坑之后的代价。如果能带给大家有一点点的帮助或者感悟,就已经很开心了!

作者:hkb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必须给出原文链接,并保留此段声明,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bhome/p/1253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