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过程——软件建模与分析》读书笔记四

经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的阅读,当然上课的时候有些部分也接触过,自己做了一个小的总结:  

  需求获取方法之原型提出了原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工具,贯穿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全过程中,包括需求开发,都会使用不同的原型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它能够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基于实物的有效沟通,从而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原型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它的使用方式包括演示,严格意义上的,试验和引示系统原型;它的开发方法包括探索式,实验式和演化式;其构建技术包括水平,垂直原型方法两种方法;它的介质包括纸面,幻灯动画,快速语言和工具和程序代码四种;它有静态画面,动态程序和情景串联图版这几种表现方式;它的过程为确定原型需求,原型开发,原型评估和原型修正这几个步骤;当然这其中也是也有风险的,在使用原型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慎重。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采样观察,民族志,话语分析,协议分析和任务分析,它能让我们理解复杂的协同事件,获取工作中的异常处理,获取与用户认知不一致的实际共识,了解用户的认知和获取默认知识。在文档审查中,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所采用的方法是需求重用;对于硬数据采用的是文档分析;对于客户的需求文档采用的是需求剥离。

  常见模型驱动方法,包括面向目标,基于场景和基于用例的方法,它可以指导和组织需求获取行为的开展,整理和归类需求获取行为得到的信息,为详细信息的分析提供背景基础和上下文共识,帮助组织需求文档的结构和作为需求验证的知识基础。在面向目标方法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目标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分为软目标和硬目标,还可分为实现目标,维护目标和优化目标三种类型;关系分为目标之间的链接以及与其它模型元素的链接;它的处理过程分为目标的获取,目标分析和目标实现三个阶段;在基于场景的方法中,场景的形式(描述和外观),场景的内容(主要关注点,环境范围,抽象层次,粒度g和示例模型),场景的生命周期以及在需求中的应用(组织需求获取得到的信息,帮助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结合面向目标的方法,指导需求获取活动的开展)组成了场景方法的分类框架。在基于用例的方法中,一定要知道用例模型的两种关系即扩展,包含和泛化;还要知道需求过程中产生的三大文档即项目前景和范围文档,用户需求文档以及需求规格说明。

    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分析模型,达成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信息的共同理解;依据共同理解,发挥创造性,创建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模型语言由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要素构成。常见的需求分析技术有上下文图,数据流图,类图等等。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传统分析,结构化分析,信息工程和面向对象分析这几种方法。前期需求阶段的分析包括面向问题域和领域分析。需求分析的活动包括问题分析,确定系统边界,需求建模,需求细化,确定需求优先级和需求协商。

    建模使用的主要技术有上下文图,数据流图,微规格说明和数据字典。数据流图的基本元素为外部实体,过程,数据流,数据存储组成;模块结构图分为功能分解图和过程依赖图。数据建模中有三种常见的数据模型表现: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和逻辑数据模型。实体可分为概念实体,逻辑实体和进程实体。属性可分为单值属性,多值属性,简单属性,组合属性,存储属性和导出属性。创建ERD首先得辨识实体,其次是确定实体的标识符,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和最后的添加详细的描述信息。

   这些图已经接触学习了一大部分,确实在建模的时候有很大的帮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angzhijia/p/830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