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的作用

1.1 日志的作用

一般程序日志出自下面几个方面的需求:
1. 记录用户操作的审计日志,甚至有的时候就是监管部门的要求。
2. 快速定位问题的根源
3. 追踪程序执行的过程。
4. 追踪数据的变化
5. 数据统计和性能分析
6. 采集运行环境数据
一般在程序上线之后,一旦发生异常,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用户当时做了什么操作,环境有无影响,数据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反复发生等,然后再进一步的确定大致是哪个方面的问题。确定是程序的问题之后再交由开发人员去重现、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这时,日志就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1.2 撰写日志的要求

既然撰写日志是有需求,而且也能在未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事情,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开发的程序中符合规范的撰写日志,在写日志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2.1 日志的可读性

日志时给人读的,不仅仅是让自己明白,也要让没有接触过我们源代码的其他程序员也能够一目了然。有的同事在日志中打印特殊的标识符号,例如“++++++++++”, “===========”,“—————”,这些符号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一种不好的编程习惯。
另外,把日志分类输出到不同的文件也有利于我们排除干扰,迅速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且,最好在打印日志时输出英文,防止中文不支持而打印出乱码的情况。

1.2.2 日志的性能

无论我们把日志写到文件还是数据库,都需要消耗IO资源。适当的控制日志的输出也有利于提高程序的性能。例如:尽量避免在在大的循环中打印意义不大的日志内容。输出日志之前最好能判断日志的级别(例如. debug前先调用isDebugEnabled()作出判断)。

1.2.3 占用磁盘空间

通常,我们都是把日志写入磁盘上的日志文件中。适当的使用滚动日志并且定时清除旧文件是有好处的。我见过这样一个例子,程序运行几次后就跑不起来了,前几次都是正常的。怎么都想不明白程序有什么问题,最后才发现居然是日志文件占满了磁盘空间。在实际的应用中出现上G的日志文件也往往不少见。要在这样规模的日志文件中找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也是一大挑战。

1.2.4 日志的时效性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需要追溯之前的日志。所以我们是需要保留一段时间以内的日志便于追溯。
1.2.5 日志级别
通常我们在产品环境中日志的级别都在INFO以上,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程序仍然能够输出足够我们作出判断的信息。

1.2.6 日志内容

我们在写日志的时候,需要注意输出适当的内容。首先,尽量使用业务相关的描述。我们的程序是实现某种业务的,那么就最好能描述清楚这个时候走到了业务过程的哪一步。其次,避免在日志中输出一些敏感信息,例如用户名和密码。以及,要保持编码的一致。如果不能保证就尽量使用英文而不是中文。这样当我们拿到日志之后就不会因为看到一堆乱码而不知所云了。

1.2.7 日志格式

常见的日志格式中对于每一条日志应含有的信息包括日期、时间、日志级别、代码位置、日志内容、错误码等信息。下面是一个工作中的日志文件的一部分内容:

原文:  https://blog.csdn.net/monk1992/article/details/82687182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iftle/p/1145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