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两个月

  • 从2016年的3月10号,到现在的5月9号,整整两个月。这两个月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实习之旅。在Holaverse,这个人生中第一次称之为我司的企业里。两个月内,我算是接触了javaWEB中的从前到后。虽说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至少领略了一些框架与语言的风采。虽说一些代码的细节打磨的并不精巧,但是也享受过那种自己研发的代码上线被许多人使用的快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学习、对问题的思考等等。
  • 一、关于在公司的学习

    • 这两个月的收获可以说和我之前关于“在工作中学习”的可行性中所预想的差不多——“在公司一个月比在学校一年学的都多”。也印证了我之前所想的另一点——“这种学习以服务工作为主”。两个月的快速学习,让我从原先对javaWeb一无所知,到如今可以通过maven、redis、spring mvc的框架,半个下午的时间自己在腾讯云上搭起一个曾经所想但未实现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收获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这种收获下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当我把一个完整的webapp放到linux服务器上的时候,我对它的机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种一无所知包括对注解的一无所知,对tomcat,对java虚拟机,对jquery等等。。这一切我都只是能让他运作而已。用《构建之法》中对“技能的反面”的类似说法就是,能在现有的框架中仿照原有的模块实现一些功能。这好像离“熟练运用*****框架”、“熟练掌握java、javascript”还相去甚远。
    • 这种感觉带来的影响也是两面的,一方面不断的告诉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方面我并不知道原理。另一方面又让自己比较难的在n多种不熟悉的领域中找到一个开始学习。感觉已经给n多本计算机领域的名著看了个开头,但是又都很难往其深处进行探索,或因为时间太长,或因为广度太宽,又或者因为近期接触对应的领域比较少。。
    • 近期开始看和tomcat相关的一些书,从《head first servlet & jsp》开始。从知其大概要向知其所以努力。当然了,这个时间主要要在上班、上课以外的时间来抽空了解了
  • 二、关于“拆书”

    • 我现在阅读有一个习惯,就是拿起一本相关领域的书就可以看下去,可是看不长久,一章左右。可能就要换一本,而这几本书之间的差距又比较大。有时候有些书是拿起来又放下,拿起来又放下,可能同一章的内容分成了无数次去感悟。比如《vi/vim编辑器》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曾经多少次拿起来想对自己的vim技巧进行深造,每次几乎都是乘兴而来,带着两三个操作回去。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忘了几个。倒是可以利用新学来的一点点小技巧让日常的开发等等变得容易一些。(比如前两天需要用excel中的数据拼凑几百条sql语句,用了vim的[ctrl] + v的块选区,感觉提速不少。。大家会怎么来从excel中优雅的取出sql?)
    • 拆书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看书的时间可以变的很零碎,1分钟可以扫一个段落,10分钟可以看上几页,一小时又可以看上一两个小节。零碎的知识,从不同的领域拼凑着最终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脉络。一种既能感到进步,但又说不出什么时候能看完其中任何一本的感觉。。
  • 三、关于提问与思考问题

    • 除了阅读问题,近期还接触了一些关于提问的问题。公司有同去的实习生,会做一些日常的交流。可能会涉及到对于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可以说是几乎完全不同。最典型的区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
      2. 如何从已有的代码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代码段?
      3. 如何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得出的结论?
      4. 什么时候应该去问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去问?
      5. 如何看待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问题会带来的价值?如何看待用前人的时间折换为解决自己问题的这笔“交易”?
    • 这些问题也表示了针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关注点的区别。正视每一个问题中的价值,在问题中去想问题怎么来的,或者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问题(一般是由于上级根据能力结合业务所提供的练习机会)。当正视这些问题以后,提问得到的回报,以及提问过程中双方的反馈都会变的更加正向。
  • 杂七杂八写了这几点,几乎没什么逻辑性。但是作为这段时间收获的记录,先写下来。以后如果遇到了也好再回来查阅一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halan6/p/549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