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cat 请求处理流程分析(基于nio)

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说下bionio的区别

这里我以电话客服的情况来解释

bio

一个客户对应一个客服,

假如客户比较麻烦,中途不挂电话,或者去做其他事情了,而客服资源会被一直占用

导致的后果是系统处理能力大大降低

Nio

中间加入了一个协调员,假如遇到比较麻烦的用户,请求可以先到协调员这里,当用户准备好以后,在转接给客服。

那这两种方式有啥区别呢?

理论上来说,如果是完全没有网络延迟,阻塞的情况下,其实这两者的性能差不多。

但是实际情况下,服务器根本无法确定客户端的网络情况,所以,一般不使用bio

Tomcat处理请求核心流程图

Acceptor Acceptor的作用是控制与tomcat建立连接的数量,但Acceptor只负责建立连接
接收socket线程,这里虽然是基于NIO的connector,但是在接收socket方面还是传统的serverSocket.accept()方式,获得SocketChannel对象,然后封装在一个tomcat的实现类org.apache.tomcat.util.net.NioChannel对象中。然后将NioChannel对象封装在一个PollerEvent对象中,并将PollerEvent对象压入一个队列中里。这是典型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Acceptor与Poller线程之间通过queue通信,Acceptor是生产者,Poller是消费者。 

Poller socket内容的读写
Poller线程中维护了一个Selector对象,NIO就是基于Selector来完成逻辑的。
Poller是NIO实现的主要线程。首先作为消费者,从队列中取出PollerEvent对象,然后将此对象中的channel以OP_READ事件注册到Selector中,然后Selector执行select操作,遍历出可以读数据的socket,并从Worker线程池中拿到可用的Worker线程,然后将socket传递给Worker。个过程是典型的NIO实现。 

Worker (执行相关业务逻辑)
Worker线程拿到Poller传过来的socket后,将socket封装在SocketProcessor对象中。然后从Http11ConnectionHandler中取出Http11NioProcessor对象,从Http11NioProcessor中调用CoyoteAdapter的逻辑,跟BIO实现一样。在Worker线程中,会完成从socket中读取http request,解析成HttpServletRequest对象,分派到相应的servlet并完成逻辑,然后将response通过socket发回client。

核心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可选值

参数解释

protocol

HTTP/1.1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Protocol

网络传输协议 bio

Nio

maxThreads

工作线程的最大线程数

minSpareThreads

工作线程的最小线程

connectionTimeout

连接超时(当请求数量超过了

maxConnections,系统会继续接收连接但不会超过acceptCount的值 )

acceptCount

等待队列的长度

acceptorThreadCount

Acceptor线程数量

maxConnections

最大连接数

pollerThreadCount

Poller线程数量(nio独有)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vabigdata/p/755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