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分析 IT

  首先,HashMap 是 Map 的一个实现类,它代表的是一种键值对的数据存储形式。key和value允许为null,key不允许重复,可以接受null键和值。

  jdk1.7中使用一个Entry数组来存储数据,jdk1.8中使用一个Node数组来存储数据,但这个Node可能是链表结构,也可能是红黑树结构。
  jdk 8 之前,其内部是由数组+链表来实现的,继承了数组的线性查找和链表的寻址修改,而 jdk 8 对于链表长度超过 (底层代码>=)8 的链表将调用treeifyBin函数转储为红黑树。因为,如果按照链表的方式存储,随着节点的增加数据会越来越多,这会导致查询节点的时间复杂度会逐渐增加,平均时间复杂度O(n)。 为了提高查询效率,故在JDK1.8中引入了改进方法红黑树,以加快检索速度。此数据结构的平均查询效率为O(log n) 。

  要了解红黑树,先要知道avl树,要知道avl树,首先要知道二叉树。

二叉树

  二叉查找树,也称二叉搜索树,或二叉排序树。其定义也比较简单,要么是一颗空树,要么就是具有如下性质的二叉树:

  (1)若任意节点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2) 若任意节点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3) 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查找树;

  (4) 没有键值相等的节点。

  二叉树就是每个父节点下面有零个一个或两个子节点。我们在向二叉树中存放数据的时候将比父节点大的数放在右节点,将比父节点小的数放在左节点,这样之后我们在查找某个数的时候只需要将其与父节点比较,大则进入右边并递归调用,小则进入左边递归。但其存在不足,如果运气很不好我的数据本身就是有序的,比如【1,2,3,4,5,6,7】,这样就会导致树的不平衡,二叉树就会退化成为链表。所以我们推出了avl树。

avl树

  平衡二叉树又称AVL树,在满足二叉查找树特性的基础上,要求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不能超过1  

  avl树即平衡树,他对二叉树做了改进,在我们每插入一个节点的时候,必须保证每个节点对应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树高度差不超过1。如果超过了就对其进行调平衡,具体的调平衡操作就不在这里讲了,无非就是四个操作——左旋,左旋再右旋,右旋再左旋。最终可以是二叉树左右两边的树高相近,这样我们在查找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二分查找来检索,也不会出现退化成链表的情况。

  那么平衡二叉树如何保持”平衡“呢?根据定义,有两个重点,一是左右两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能超过1,二是左右两子树也是一颗平衡二叉树

  二叉树和avl树详细讲解查看文章:二叉查找树和平衡二叉树

  红黑树详细讲解查看文章:最容易懂得红黑树 

  平衡二叉树是一棵高度平衡的二叉树,所以查询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N) 。插入的话,失衡的情况有4种,左左,左右,右左,右右,即一旦插入新节点导致失衡需要调整,最多也只要旋转2次,所以,插入复杂度是 O(1) ,但是平衡二叉树也不是完美的,也有缺点,从上面删除处理思路中也可以看到,就是删除节点时有可能因为失衡,导致需要从删除节点的父节点开始,不断的回溯到根节点,如果这棵平衡二叉树很高的话,那中间就要判断很多个节点。所以后来也出现了综合性能比其更好的树—-红黑树,后面再讲。

红黑树

  红黑树(Red Black Tree) 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典型的用途是实现关联数组。

  红黑树的特点:

    1.节点是红色或黑色。
    2.根节点是黑色。
    3 每个叶子节点(NIL)是黑色。[注意:这里叶子节点,是指为空(NIL或NULL)的叶子节点!]
    4 每个红色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从每个叶子到根的所有路径上不能有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
    5.从任一节点到其每个叶子的所有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之所以选择红黑树是为了解决二叉查找树的缺陷,二叉查找树在特殊情况下会变成一条线性结构(这就跟原来使用链表结构一样了,造成很深的问题),遍历查找会非常慢。
而红黑树在插入新数据后可能需要通过左旋,右旋、变色这些操作来保持平衡,引入红黑树就是为了查找数据快,解决链表查询深度的问题,我们知道红黑树属于平衡二叉树,但是为了保持“平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该代价所损耗的资源要比遍历线性链表要少,所以当长度大于8的时候,会使用红黑树,如果链表长度很短的话,根本不需要引入红黑树,引入反而会慢。

 

HashMap的 get(Object key)方法分析(以下源码版本为jdk1.8版本):

1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2         Node<K,V> e;
3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4     }

  看下hash(key)算法:

1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2         int h;
3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4     }

  hash方法计算的值为key的hashCode值与其右移16位后的异或的结果。

  getNode源码:

 1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2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3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4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5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6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7                 return first;
 8             if ((e = first.next) != null) {
 9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10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11                 do {
12                     if (e.hash == hash &&
13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14                         return e;
15                 } while ((e = e.next) != null);
16             }
17         }
18         return null;
19     }
View Code

  Node<K,V>就是数组中存储的元素,其源码:

 1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2         final int hash;
 3         final K key;
 4         V value;
 5         Node<K,V> next;
 6 
 7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8             this.hash = hash;
 9             this.key = key;
10             this.value = value;
11             this.next = next;
12         }
13 
14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15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16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17 
18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19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20         }
21 
22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23             V oldValue = value;
24             value = newValue;
25             return oldValue;
26         }
27 
28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29             if (o == this)
30                 return true;
31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32                 Map.Entry<?,?> e = (Map.Entry<?,?>)o;
33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34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35                     return true;
36             }
37             return false;
38         }
39     }
View Code

  由以上代码我们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某个元素,先根据hash(key)值来找到key对应的Node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返回唯一的node.value。查找方式:

  1.根据key的hash算法找到该key对应的Node在数组中的元素位置,找不到直接返回null;
  2.可以找到元素位置,则根据key的equals方法匹配元素位置的key:
    a.若相等则直接返回数组中的该元素的value值;
    b.不相等则判断:该节点若属于红黑树则调用红黑树的方法查找并返回结果,否则用do{}while方式遍历链表查找;

HashMap的put(K key, V value)方法分析: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2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3     }
 4 
 5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
 6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7     //如果 table 还未被初始化,那么初始化它
 8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9         n = (tab = resize()).length;
10     //根据键的 hash 值找到该键对应到数组中存储的索引
11     //如果为 null,那么说明此索引位置并没有被占用
12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13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14     //不为 null,说明此处已经被占用,只需要将构建一个节点插入到这个链表的尾部即可
15     else {
16         Node<K,V> e; K k;
17         //当前结点和将要插入的结点的 hash 和 key 相同,说明这是一次修改操作
18         if (p.hash == hash &&
19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20             e = p;
21         //如果 p 这个头结点是红黑树结点的话,以红黑树的插入形式进行插入
22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23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24         //遍历此条链表,将构建一个节点插入到该链表的尾部
25         else {
26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27                 if ((e = p.next) == null) {
28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29                     //当binCount为7的时候,循环了8次,满足此条件,此时链表长度为P头结点+7=8,也就是说当链表长度>8的时候 ,将链表裂变成红黑树
30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31                         treeifyBin(tab, hash);
32                     break;
33                 }
34                 //遍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与某个结点的 hash和key,这依然是一次修改操作
35                 if (e.hash == hash &&
36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37                     break;
38                 p = e;
39             }
40         }
41         //e 不是 null,说明当前的 put 操作是一次修改操作并且e指向的就是需要被修改的结点
42         if (e != null) {
43             V oldValue = e.value;
44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45                 e.value = value;
46             afterNodeAccess(e);
47             return oldValue;
48         }
49     }
50     ++modCount;
51     //如果添加后,数组容量达到阈值,进行扩容
52     if (++size > threshold)
53         resize();
54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55     return null;
56 }

HashMap 碰撞问题处理:

  碰撞:所谓“碰撞”就上面所述是多个元素计算得出相同的hashCode,在put时出现冲突。HashMap解决碰撞如下:

  当程序试图将一个key-value对放入HashMap中时,程序首先根据hash(key)返回值决定该 Node(HashMap内部类Node实现了Entry) 的存储位置:

    1.如果两个 Node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
    2.如果这两个 Node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true,则新添加 Node的 value 将覆盖集合中原有 Node的 value,但key不会覆盖。
    3.如果这两个 Node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false,则新添加的 Node将与集合中原有 Node形成 链表,而且新添加的 Node位于 Entry 链的尾部,当链表长度大于等于8,则将链表裂变成红黑树。

  当HashMap中的数据越来越多时,发生碰撞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会对数据进行扩容,默认长度为16,负载因子为0.75,也就是数据数目达到两者乘积也就是16*0.75=12时,数组会扩容为原来的两倍,2*16=32。这个扩容操作叫做rehash,因为要对原先所有数据重新计算位置,再放入扩容后的数组中,所以如果可以确定数组长度的话,提前设置好长度,可以减少性能消耗。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tfeng813/p/1159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