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Markdown故事

我遇见了Markdown

在很久很久以前,听说过几次叫做markdown的东西,但是一直没有去尝试。第一个接触到markdown实在Stack Overflow的留言版上,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叫Markdown,当时只是觉着这个语法肿么这么奇葩。最近有机会试了一下发现爱不释手,越看越喜欢。

什么?还不知道Markdown是什么?Markdown是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1。不要一说语言就被吓到,这玩样真的很简单,只要十分钟就能够看完所有语法,而且并不难记住。可以看一下上一篇文章,就是markdown,而且没有翻译成HTML的。

看看官方对于Markdown的定义:

Markdown is a text-to-HTML conversion tool for web writers. Markdown allows you to write using an easy-to-read, easy-to-write plain text format, then convert it to structurally valid XHTML (or HTML).

定位很明确,就是一种既易读又易写而且能够转化成有效的HTML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最容易写的,使用Word等图形化编辑器会更加容易写。它也不一定是易读的,因为如果不转化成HTML的话会有一些特殊语法在里面。

我喜欢的地方

下面我就说说我为啥喜欢这个玩样,我主要是基于下面的几个原因:

  • 首先,这东西把文字和样式分离开来了。这样就能够保证你提供的样式是一致的,因为你是通过一个统一的样式表进行控制的。其实这没有什么新鲜的,在网页开发大多都是把页面和样式分离开来的。但是其实你看看很多网页中还是将格式和文字夹杂在一起,你一看网页的HTML源码有种想打人的冲动。

    举个例子

例1:

PDB全称Program Database,不知道中文翻译叫什么。相信使用过VS的人对于这个拓展名的文件不会陌生,这个文件主要会存储对应模块(dll或者exe)内部的所有符号,以及符号对应的地址、文件名和行号。

例2:

PDB全称Program Database,不知道中文翻译叫什么。相信使用过VS的人对于这个拓展名的文件不会陌生,这个文件主要会存储对应模块(dll或者exe)内部的所有符号,以及符号对应的地址、文件名和行号。

例1和例2看上去区别不大,但是你一看源码就会发现第一个中span标签夹杂着很多样式。其实如果你是从Word上直接粘贴到博客园的编辑器中的话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种东西。这样会导致的结果就是格式可能会有一些细小的地方不一致。

  • 第二点,干净的HTML。其实这点和第一点基本一样,我还是喜欢干净整洁的HTML,无法控制别人至少我可以让我写的文章都是干净的。
  • 第三点,可以手不离开键盘的一直打字,而不用去用鼠标调整一些样式。
  • 喜欢纯文本可以版本控制。

我要吐槽的地方

下面是我使用过程中不爽的地方:

  • 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编辑器,有很多在线的markdown编辑器,各有各的特色。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往往要多试几次,而且大多国外的网站默认中文样式惨不忍睹。
  • 语法简单带来的坏处就是很多时候有一些效果无法实现,这个时候就需要直接内嵌html标签来实现,这个对于不熟悉html的人及其友好。所以如果需要特殊排版基本困难,除非自己写css。
  • 坑爹的预览功能。由于刚开始用,所以难免要看看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如何的效果,那100%的markdown编辑器提供左右两个区域,左边markdown,右边预览区,我要看效果就要眼珠左右来回移动,好累。。
  • 这一点是我最无奈的,由于各个编辑器都是各自程序员开发的,那么难免会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你完全无法保证你写的markdown在别人的编辑器中也能出现完全一样的效果,当然是在你用了一些很复杂的嵌套的情况下。
  • 虽然吐槽了很多,但是用来写博客还是很不错的

适用人群和使用场景

我觉得这个东西使用的人群范围是:程序员有洁癖的程序员。其他人?还是算了吧。

我会在下面这些场景中考虑使用这个来撰写文章:

  • 博客
  • 个人笔记(evernote)
  • 技术文档
  • 需要用HTML发布的文章

Markdown使用简介

如何入门?

Google "Markdown 入门"

Markdown编辑器们

Wikipedia上提供了一些在线编辑器,可以自己试试找个喜欢的。

个人使用MarkdownPad2,然后自己定制CSS,不过免费版阉割了很多功能,但是对我来说够用了。

如何在博客园中使用Markdown

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博客园也可以使用markdown写博客了。但是我更倾向于将生成的HTML直接拷贝进源代码。

引用:

[1] Markdown - 维基百科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mjustice/p/markdown_and_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