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博客作业


一、建立博客

•基本信息:我的学号是031802508;我的昵称是hyuqi;

•爱好:听音乐,看小说,打羽毛球;

•推荐的一道菜:高汤面(玫瑰园一楼);

•最爱的一首歌: 《Breathe》——李夏怡;

•一句想说的话: 学习也是,不知道做什么就学点东西。


二、思考

1. 回想一下你初入大学时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 当初你是如何做出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决定的?

实际上,选择计算机专业对于自己来说是意料之外的。一方面在2018年填报志愿时自己并没有特别喜爱的专业,另一方面自己考虑的另外一个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与其相关的专业能力,也就没再继续考虑啦。然后一个姐姐提到了计算机,自己一寻思着,计算机挺酷的,也许在以后也好就业?于是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 你认为过去两年中接触到的课程是否符合你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为什么?

过去两年所学习的课程和自己的期待在总体上是符合的,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出入。有些课程在我看来是和计算机专业没有什么相关性的而且可能有些枯燥,但也许以后会有相关性也说不定,能理解学习这些课程的原因。

  • 你觉得计算机是你喜欢的领域吗,它是你擅长的领域吗?

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专业时的我来说,计算机专业并不是我喜欢与擅长的领域。但对于接触了两年的我来说,是相对喜欢的领域,不过仍然可能不是擅长的领域,所以还需继续努力呀。

  • 将来你会选择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吗?是的话给出你想去的城市、公司和岗位,否的话给出原因。

我会选择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对于将来会想要去杭州、厦门或者贵阳相关的国企或者互联网公司从事软件相关或是网页制作相关吧。

2. 即将大三的你,对照前人们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

  • 自我感觉你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

首先入学时学习了C语言,其次是C++,有学习一部分前端,都仍需继续往深层次学习,对于专业理论课有学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等。

  • 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编程能力,项目经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我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差距所在。编程能力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是计算机专业的重中之中,项目经历和团队协作是锻炼自己多方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3. 大三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考研、工作、考公、出国,不同的选择在大三就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无论考研还是工作的每条路径,也有许多不同的分支。

  • 对照以上你阅读的前人们的经历,你的选择是什么?

我的选择是考研。

  • 在这种选择下,你认为你相比其他同学来说有何优势,有何劣势?

优势是自己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劣势是自己缺乏项目经历与经验,临场发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 针对你的选择,你给自己的大三设定的规划安排是什么?

在大三上学期,加强课程知识学习,了解考研院校,并拥有一些项目经验;
在大三下学期,考研备考。

4. 如何看待国有品牌的自主创新?如何看待自研型创新与整合优秀供应链创新这两种方式。

首先我对国有品牌的自主创新是持万分支持的态度;其次自主创新是一个品牌的核心,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化与信息化时代,就拿中国的软件企业来说,中国的软件企业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产品,才能拥有主动权,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对于自研型创新和整合优秀供应链创新我觉得不能全然分开看待,两者都是对于各个行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未来的期望

5. 你愿意为了一个你感兴趣的、或得到实战锻炼的项目熬夜吗?你想脱离小菜鸟的level吗?如何评价上上上、上上、上一届同学说的“真正和我的队友们一起见识了凌晨四点的福大。一起熬夜,一起吐槽,一起说说笑笑,一起打代码。一切一切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 当然愿意!能够在自己二十岁的时代为自己热爱的或是能够得到实战锻炼的项目熬夜那真的很热血呀!
  • 当然想要脱离。
  • 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是很难得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一件能让你奋不顾身的事,这样的青春是十分热血和美好的,在这样的过程中,重点不在于熬夜的多少(不过前提是不要生病,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呀),而在于与队友之间的经历,一起奋斗,一起分享项目成功后的喜悦与成就感。在自己耄耋之年,想起这些都会感到很幸福吧。

6. 针对上述问题(1)、(2)、(3),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你打算平均每周拿出多少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以达成你的期待以及你在(1)或(2)或(3)上的目标?

我希望通过这门课可以和队友们一起努力做出满意的成果,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打算平均每周18小时左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yuqi/p/1362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