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能工程师

为国内知名测试网站翻译的关于性能工程的系列文章,看上去理论会比较多,其实看懂就会觉得很实用。

我自己写的序被拿掉了,这里贴上来。

======================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几年,除了期间一段时间的全职开发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做测试开发或者质量保证方面的工作,而在测试中我做的最多的就是性能测试,但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或者书籍基本都没有什么套路或者有点套路但是偏生硬,很多都是随便在哪里抄一遍理论,然后加上一个估计连自己都是无法完全解释的通的实例,特别是如何进行性能需求分析这块基本都是靠感觉。这样的文章和书籍完全满足不了我想要去了解一些本质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去寻找国外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这样我找到一个叫CMG的组织分享出来的关于性能工程方面的paperCMG的全称叫计算机度量组织,其实主要是组织分享关于性能工程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及业界领先的实施案例,每年11月份左右会在美国举行一次研讨会。在阅读了其分享出来的多篇文章后,随着了解的深入,我重新学习了一遍统计与分析、概率论,甚至又把封尘已久的微积分拿出来再去熟悉,同时也学习了排队论,然后又看了一本我认为堪称该领域入门经典的书:《量化系统性能》,由华盛顿大学的几位教授于1984出版 。从实践回归这些基础的理论,让我看清了原本模糊的东西;对理论的一些学习也促进了我对实际应用更深层次的理解。

  目前我主要在做一些关于devops的事情。自从MSA被像FLAG这样的巨头们认可后,国内很多公司也都开始进行微服务的改造,devops也变得势在必行了。当然我这里的devops工作还不仅仅是打通从developmentoperation的自动化工作或者提高CICD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devops的闭环,从而不断的改进软件性能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本系列的文章是根据网站http://practicalperformanceanalyst.com/中关于性能工程基础的系列文章翻译而来。在国内资料中关于性能工程方面的资料是很少的,这样一些专业术语没了参考都是靠自己对领域的理解翻译的,另外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才发现本系列原著中有不少超长的句子,长到我几乎一口气还读不下来,这些都给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跟自己看懂就行完全是两回事。总之,如果有翻译不当的地方可以直接给我邮件指出或者一起讨论。

  最后,性能工程这个领域博大精深,从概率论到APM,可以让你慢慢领悟到性能工程不仅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需要懂得权衡的艺术。当然真正的性能工程远不止本书翻译的这些关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环节。

      

 

  付勇

sum2000@live.cn

 

2015-12-25

正文地址:

http://www.51testing.com/html/39/n-3704239.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ndredsofyears/p/516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