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k入门到实战(2)flink优化总结

一、高性能Flink SQL优化技巧

1、Group Aggregate优化技巧

  • 开启MicroBatch或MiniBatch(提升吞吐)

    MicroBatch和MiniBatch都是微批处理,只是微批的触发机制略有不同。原理同样是缓存一定的数据后再触发处理,以减少对State的访问,从而提升吞吐并减少数据的输出量。

    MiniBatch主要依靠在每个Task上注册的Timer线程来触发微批,需要消耗一定的线程调度性能。MicroBatch是MiniBatch的升级版,主要基于事件消息来触发微批,事件消息会按您指定的时间间隔在源头插入。MicroBatch在元素序列化效率、反压表现、吞吐和延迟性能上都要优于MiniBatch。

    • 适用场景

      微批处理通过增加延迟换取高吞吐,如果您有超低延迟的要求,不建议开启微批处理。通常对于聚合的场景,微批处理可以显著的提升系统性能,建议开启。

      说明 MicroBatch模式也能解决两级聚合数据抖动问题。

    • 开启方式

      MicroBatch和MiniBatch默认关闭,开启方式如下。

      # 3.2及以上版本开启Window miniBatch方法(3.2及以上版本默认不开启Window miniBatch)。
      sql.exec.mini-batch.window.enabled=true
      # 批量输出的间隔时间,在使用microBatch策略时,需要增加该配置,且建议和blink.miniBatch.allowLatencyMs保持一致。
      blink.microBatch.allowLatencyMs=5000
      # 在使用microBatch时,需要保留以下两个miniBatch配置。
      blink.miniBatch.allowLatencyMs=5000
      # 防止OOM设置每个批次最多缓存数据的条数。
      blink.miniBatch.size=20000
      
  • 开启LocalGlobal(解决常见数据热点问题)

    LocalGlobal优化将原先的Aggregate分成Local+Global两阶段聚合,即MapReduce模型中的Combine+Reduce处理模式。第一阶段在上游节点本地攒一批数据进行聚合(localAgg),并输出这次微批的增量值(Accumulator)。第二阶段再将收到的Accumulator合并(Merge),得到最终的结果(GlobalAgg)。

    LocalGlobal本质上能够靠LocalAgg的聚合筛除部分倾斜数据,从而降低GlobalAgg的热点,提升性能。您可以结合下图理解LocalGlobal如何解决数据倾斜的问题。img

    • 适用场景

      LocalGlobal适用于提升如SUM、COUNT、MAX、MIN和AVG等普通聚合的性能,以及解决这些场景下的数据热点问题。

      说明 开启LocalGlobal需要UDAF实现Merge方法。

    • 开启方式

      实时计算2.0版本开始,LocalGlobal是默认开启的,参数是blink.localAgg.enabled=true ,但是需要在microbatch或minibatch开启的前提下才能生效。

    • 判断是否生效

      观察最终生成的拓扑图的节点名字中是否包含GlobalGroupAggregate或LocalGroupAggregate。

  • 开启PartialFinal(解决COUNT DISTINCT热点问题)

    LocalGlobal优化针对普通聚合(例如SUM、COUNT、MAX、MIN和AVG)有较好的效果,对于COUNT DISTINCT收效不明显,因为COUNT DISTINCT在Local聚合时,对于DISTINCT KEY的去重率不高,导致在Global节点仍然存在热点。

    之前,为了解决COUNT DISTINCT的热点问题,通常需要手动改写为两层聚合(增加按Distinct Key取模的打散层)。自2.2.0版本开始,实时计算提供了COUNT DISTINCT自动打散,即PartialFinal优化,您无需自行改写为两层聚合。PartialFinal和LocalGlobal的原理对比参见下图。img

    • 适用场景

      使用COUNT DISTINCT,但无法满足聚合节点性能要求。

      说明

      • 不能在包含UDAF的Flink SQL中使用PartialFinal优化方法。
      • 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PartialFinal优化方法。PartialFinal优化会自动打散成两层聚合,引入额外的网络Shuffle,在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浪费资源。
    • 开启方式

      默认不开启,使用参数显式开启blink.partialAgg.enabled=true

    • 判断是否生效

      观察最终生成的拓扑图的节点名中是否包含Expand节点,或者原来一层的聚合变成了两层的聚合。

  • 改写为AGG WITH FILTER语法(提升大量COUNT DISTINCT场景性能)

    说明 仅实时计算2.2.2及以上版本支持AGG WITH FILTER语法。

    统计作业需要计算各种维度的UV,例如全网UV、来自手机客户端的UV、来自PC的UV等等。建议使用标准的AGG WITH FILTER语法来代替CASE WHEN实现多维度统计的功能。实时计算目前的SQL优化器能分析出Filter参数,从而同一个字段上计算不同条件下的COUNT DISTINCT能共享State,减少对State的读写操作。性能测试中,使用AGG WITH FILTER语法来代替CASE WHEN能够使性能提升1倍。

    • 适用场景

      建议您将AGG WITH CASE WHEN的语法都替换成AGG WITH FILTER的语法,尤其是对同一个字段上计算不同条件下的COUNT DISTINCT结果,性能提升很大。

    • 原始写法

      COUNT(distinct visitor_id) as UV1 , COUNT(distinct case when is_wireless='y' then visitor_id else null end) as UV2
      
    • 优化写法

      COUNT(distinct visitor_id) as UV1 , COUNT(distinct visitor_id) filter (where is_wireless='y') as UV2
      

2、TopN优化技巧

  • TopN算法

    当TopN的输入是非更新流(例如Source),TopN只有一种算法AppendRank。当TopN的输入是更新流时(例如经过了AGG/JOIN计算),TopN有3种算法,性能从高到低分别是:UpdateFastRank 、 UnaryUpdateRank和RetractRank。算法名字会显示在拓扑图的节点名字上。

    • UpdateFastRank :最优算法。

      需要具备2个条件:

      • 输入流有PK信息。

      • 排序字段的更新是单调的,且单调方向与排序方向相反。例如,ORDER BY COUNT/COUNT_DISTINCT/SUM(正数)DESC(仅实时计算2.2.2及以上版本支持)。

        如果您要获取到优化Plan,需要告诉系统total_fee

        insert
          into print_test
        SELECT
          cate_id,
          seller_id,
          stat_date,
          pay_ord_amt  --不输出rownum字段,能减小结果表的输出量。
        FROM (
            SELECT
              *,
              ROW_NUMBER () OVER (
                PARTITION BY cate_id,
                stat_date  --注意要有时间字段,否则state过期会导致数据错乱。
                ORDER
                  BY pay_ord_amt DESC
              ) as rownum  --根据上游sum结果排序。
            FROM (
                SELECT
                  cate_id,
                  seller_id,
                  stat_date,
                  --重点。声明Sum的参数都是正数,所以Sum的结果是单调递增的,因此TopN能使用优化算法,只获取前100个数据。
                  sum (total_fee) filter (
                    where
                      total_fee >= 0
                  ) as pay_ord_amt
                FROM
                  random_test
                WHERE
                  total_fee >= 0
                GROUP
                  BY cate_name,
                  seller_id,
                  stat_date
              ) a
            WHERE
              rownum <= 100
          );                              
        
    • UnaryUpdateRank:仅次于UpdateFastRank的算法。需要具备1个条件:输入流中存在PK信息。例如,ORDER BY AVG。

    • RetractRank:普通算法,性能最差,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使用该算法。请检查输入流是否存在PK信息,如果存在,则可进行UnaryUpdateRank或UpdateFastRank优化。

  • TopN优化方法

    • 无排名优化

      TopN的输出结果无需要显示rownum值,仅需在最终前端显式时进行1次排序,极大地减少输入结果表的数据量。无排名优化方法详情请参见TopN语句

    • 增加TopN的Cache大小

      TopN为了提升性能有一个State Cache层,Cache层能提升对State的访问效率。TopN的Cache命中率的计算公式为。

      cache_hit = cache_size*parallelism/top_n/partition_key_num
      

      ​ 例如,Top100配置缓存10000条,并发50,当您的PatitionBy的key维度较大时,例如10万级别时,Cache命中率只有10000*50/100/100000=5%,命中率会很低,导致大量的请求都会击中State(磁盘),性能会大幅下降。因此当PartitionKey维度特别大时,可以适当加大TopN的CacheS ize,相对应的也建议适当加大TopN节点的Heap Memory(请参见

      手动配置调优

      )。

      ##默认10000条,调整TopN cahce到20万,那么理论命中率能达200000*50/100/100000 = 100%。
      blink.topn.cache.size=200000
      
    • PartitionBy的字段中要有时间类字段

      例如每天的排名,要带上Day字段。否则TopN的结果到最后会由于State ttl有错乱。

3、高效去重方案

说明 仅实时计算3.2.1及以上版本支持高效去重方案。

实时计算的源数据在部分场景中存在重复数据,去重成为了用户经常反馈的需求。实时计算有保留第一条(Deduplicate Keep FirstRow)和保留最后一条(Deduplicate Keep LastRow)2种去重方案。

  • 语法

    由于SQL上没有直接支持去重的语法,还要灵活的保留第一条或保留最后一条。因此我们使用了SQL的ROW_NUMBER OVER WINDOW功能来实现去重语法。去重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TopN。

    SELECT *
    FROM (
       SELECT *,
        ROW_NUMBER() OVER ([PARTITION BY col1[, col2..]
         ORDER BY timeAttributeCol [asc|desc]) AS rownum
       FROM table_name)
    WHERE rownum = 1
    
    参数说明
    ROW_NUMBER() 计算行号的OVER窗口函数。行号从1开始计算。
    PARTITION BY col1[, col2..] 可选。指定分区的列,即去重的KEYS。
    ORDER BY timeAttributeCol [asc|desc]) 指定排序的列,必须是一个时间属性的字段(即Proctime或Rowtime)。可以指定顺序(Keep FirstRow)或者倒序 (Keep LastRow)。
    rownum 仅支持rownum=1rownum<=1

    ​ 如上语法所示,去重需要两层Query:

    1. 使用

      ROW_NUMBER()
      

      窗口函数来对数据根据时间属性列进行排序并标上排名。

      说明

      • 当排序字段是Proctime列时,Flink就会按照系统时间去重,其每次运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 当排序字段是Rowtime列时,Flink就会按照业务时间去重,其每次运行的结果是确定的。
    2. 对排名进行过滤,只取第一条,达到了去重的目的。

      说明 排序方向可以是按照时间列的顺序,也可以是倒序:

  • Deduplicate Keep FirstRow

    保留首行的去重策略:保留KEY下第一条出现的数据,之后出现该KEY下的数据会被丢弃掉。因为STATE中只存储了KEY数据,所以性能较优,示例如下。

    SELECT *
    FROM (
      SELECT *,
        ROW_NUMBER() OVER (PARTITION BY b ORDER BY proctime) as rowNum
      FROM T
    )
    WHERE rowNum = 1
    

    说明 以上示例是将T表按照b字段进行去重,并按照系统时间保留第一条数据。Proctime在这里是源表T中的一个具有Processing Time属性的字段。如果您按照系统时间去重,也可以将Proctime字段简化PROCTIME()函数调用,可以省略Proctime字段的声明。

  • Deduplicate Keep LastRow

    保留末行的去重策略:保留KEY下最后一条出现的数据。保留末行的去重策略性能略优于LAST_VALUE函数,示例如下。

    SELECT *
    FROM (
      SELECT *,
        ROW_NUMBER() OVER (PARTITION BY b, d ORDER BY rowtime DESC) as rowNum
      FROM T
    )
    WHERE rowNum = 1
    

    说明 以上示例是将T表按照b和d字段进行去重,并按照业务时间保留最后一条数据。Rowtime在这里是源表T中的一个具有Event Time属性的字段。

4、高效的内置函数

  • 使用内置函数替换自定义函数

    实时计算的内置函数在持续的优化当中,请尽量使用内部函数替换自定义函数。实时计算2.0版本对内置函数主要进行了如下优化:

    • 优化数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耗时。
    • 新增直接对字节单位进行操作的功能。
  • KEY VALUE函数使用单字符的分隔符

    KEY VALUE 的签名:KEYVALUE(content, keyValueSplit, keySplit, keyName),当keyValueSplit和KeySplit是单字符(例如,冒号(:)、逗号(,))时,系统会使用优化算法,在二进制数据上直接寻找所需的keyName 的值,而不会将整个content做切分。性能约提升30%。

  • 多KEY VALUE场景使用MULTI_KEYVALUE

    说明 仅实时计算2.2.2及以上版本支持MULTI_KEYVALUE。

    ​ 在Query中对同一个Content进行大量KEY VALUE的操作,会对性能产生很大影响。例如Content中包含10个Key-Value对,如果您希望把10个Value的值都取出来作为字段,您就需要写10个KEY VALUE函数,则系统就会对Content进行10次解析,导致性能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您使用MULTI_KEYVALUE表值函数,该函数可以对Content只进行一次Split解析,性能约能提升50%~100%。

  • LIKE操作注意事项

    • 如果需要进行StartWith操作,使用LIKE 'xxx%'
    • 如果需要进行EndWith操作,使用LIKE '%xxx'
    • 如果需要进行Contains操作,使用LIKE '%xxx%'
    • 如果需要进行Equals操作,使用LIKE 'xxx',等价于str = 'xxx'
    • 如果需要匹配_字符,请注意要完成转义LIKE '%seller/id%' ESCAPE '/'_在SQL中属于单字符通配符,能匹配任何字符。如果声明为LIKE '%seller_id%',则不单会匹配seller_id还会匹配seller#idsellerxidseller1id 等,导致结果错误。
  • 慎用正则函数(REGEXP)

    正则表达式是非常耗时的操作,对比加减乘除通常有百倍的性能开销,而且正则表达式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进入无限循环

5、网络传输的优化

目前常见的Partitioner策略包括:

  • KeyGroup/Hash:根据指定的Key分配。

  • Rebalance:轮询分配给各个Channel。

  • Dynamic-Rebalance:根据下游负载情况动态选择分配给负载较低的Channel。

  • Forward:未Chain一起时,同Rebalance。Chain一起时是一对一分配。

  • Rescale:上游与下游一对多或多对一。

  • 使用Dynamic-Rebalance替代Rebalance

    Dynamic-Rebalance可以根据当前各Subpartition中堆积的Buffer的数量,选择负载较轻的Subpartition进行写入,从而实现动态的负载均衡。相比于静态的Rebalance策略,在下游各任务计算能力不均衡时,可以使各任务相对负载更加均衡,从而提高整个作业的性能。例如,在使用Rebalance时,发现下游各个并发负载不均衡时,可以考虑使用Dynamic-Rebalance。参数:task.dynamic.rebalance.enabled=true, 默认关闭。

  • 使用Rescale替代Rebalance

    说明 仅实时计算2.2.2及以上版本支持Rescale。

    例如,上游是5个并发,下游是10个并发。当使用Rebalance时,上游每个并发会轮询发给下游10个并发。当使用Rescale时,上游每个并发只需轮询发给下游2个并发。因为Channel个数变少了,Subpartition的Buffer填充速度能变快,能提高网络效率。当上游的数据比较均匀时,且上下游的并发数成比例时,可以使用Rescale替换Rebalance。参数:enable.rescale.shuffling=true,默认关闭。

6、推荐的优化配置方案

综上所述,作业建议使用如下的推荐配置。

# EXACTLY_ONCE语义。
blink.checkpoint.mode=EXACTLY_ONCE
# checkpoint间隔时间,单位毫秒。
blink.checkpoint.interval.ms=180000
blink.checkpoint.timeout.ms=600000
# 2.x使用niagara作为statebackend,以及设定state数据生命周期,单位毫秒。
state.backend.type=niagara
state.backend.niagara.ttl.ms=129600000
# 2.x开启5秒的microbatch。
blink.microBatch.allowLatencyMs=5000
# 整个Job允许的延迟。
blink.miniBatch.allowLatencyMs=5000
# 单个batch的size。
blink.miniBatch.size=20000
# local 优化,2.x默认已经开启,1.6.4需手动开启。
blink.localAgg.enabled=true
# 2.x开启PartialFina优化,解决COUNT DISTINCT热点。
blink.partialAgg.enabled=true
# union all优化。
blink.forbid.unionall.as.breakpoint.in.subsection.optimization=true
# object reuse优化,默认已开启。
#blink.object.reuse=true
# GC优化(SLS做源表不能设置该参数)。
blink.job.option=-yD heartbeat.timeout=180000 -yD env.java.opts='-verbose:gc -XX:NewRatio=3 -XX:+PrintGCDetails -XX:+PrintGCDateStamps -XX:ParallelGCThreads=4'
# 时区设置。
blink.job.timeZone=Asia/Shanghai

二、Flink性能调优

1、自动配置调优

实时计算 Flink新增自动调优功能autoconf。能够在流作业以及上下游性能达到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您作业的历史运行状况,重新分配各算子资源和并发数,达到优化作业的目的。

1、首次智能调优

  1. 创建一个作业。

  2. 上线作业。选择智能推荐配置,指定使用CU数为系统默认,不填即可。点击下一步。 img

  3. 数据检查,预估消耗CU数。 img

  4. 在运维界面启动作业,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指定读取数据时间。 img

    说明:实时计算作业启动时候需要您指定启动时间。实际上就是从源头数据存储的指定时间点开始读取数据。指定读取数据时间需要在作业启动之前。例如,设置启动时间为1小时之前。

  5. 待作业稳定运行10分钟后,且以下状态符合要求,即可开始下一次性能调优。

    • 运行信息拓扑图中IN_Q不为100%。 img
    • 数据输入RPS符合预期。 img

2、非首次性能调优

  1. 停止>下线作业。 img
  2. 重新上线作业。选择智能推荐配置,指定使用CU数为系统默认,不填即可。点击下一步。 img
  3. 数据检查,再次预估消耗CU数。 img
  4. 在运维界面启动作业,待作业稳定运行十分钟后,即可再一次性能调优。 img

说明:

  • 自动配置调优一般需要3到5次才能达到理想的调优效果。请完成首次性能调优后,重复非首次性能调优过程多次。
  • 每次调优前,请确保足够的作业运行时长,建议10分钟以上。
  • 指定CU数(参考值) = 实际消耗CU数*目标RPS/当前RPS。
    • 实际消耗CU数:上一次作业运行时实际消耗CU
    • 目标RPS:输入流数据的实际RPS(或QPS)
    • 当前RPS:上一次作业运行时实际的输入RPS

2、手动配置调优

手动配置调优可以分以下三个类型。

  • 资源调优
  • 作业参数调优
  • 上下游参数调优

1、资源调优

资源调优即是对作业中的Operator的并发数(parallelism)、CPU(core)、堆内存(heap_memory)等参数进行调优。

1、分析定位资源调优节点

定位性能瓶颈节点

性能瓶颈节点为Vertex拓扑图最下游中参数IN_Q值为100%的一个或者多个节点。如下图,7号节点为性能瓶颈节点。 img

分析性能瓶颈因素

性能瓶颈的可分为三类。

  • 并发(parallelism)不足
  • CPU(core)不足
  • MEM(heap_memory)不足

如下图,7号节点的性能瓶颈是资源(CPU和/或MEM)配置不足所导致。 img

说明:判断性能瓶颈因素方法

  • 瓶颈节点的资源健康分为100,则认为资源已经合理分配,性能瓶颈是并发数不足所导致。
  • 瓶颈节点的资源健康分低于100,则认为性能瓶颈是单个并发的资源(CPU和/或MEM)配置不足所导致。
  • 无持续反压,但资源健康分低于100,仅表明单个并发的资源使用率较高,但暂不影响作业性能,可暂不做调优。

通过作业运维页面中Metrics Graph功能,进一步判断性能瓶颈是CPU不足还是MEM不足。步骤如下。

  1. 运维界面中,点击TaskExecutor,找到性能瓶颈节点ID,点击查看详情。 img
  2. 选择Metrics Graph,根据曲线图判断CPU或者MEM是否配置不足(很多情况下两者同时不足)。 img

2、调整资源配置

完成了性能瓶颈因素判断后,点击开发>基本属性>跳转到新窗口配置,开始调整资源配置。 img

批量修改Operator

  1. 点击GROUP框,进入批量修改Operator数据窗口。 img

    说明:

    1. GROUP内所有的operator具有相同的并发数。
    2. GROUP的core为所有operator的最大值。
    3. GROUP的_memory为所有operator之和。
    4. 建议单个Job维度的CPU:MEM=1:4,即1个核对应4G内存。
  2. 配置修改完成后点击应用当前配置并关闭窗口。 img

单个修改Operator

  1. 点击Operator框,进入修改Operator数据窗口。 img
  2. 配置修改完成后点击应用当前配置并关闭窗口。 img

参数调整说明

您只需调整parallelism、core和heap_memory三个参数,即能满足大部分的资源调优需求。

  • Parallelism
    • source节点 资源根据上游Partition数来。例如source的个数是16,那么source的并发可以配置为16、8、4等。不能超过16。
    • 中间节点 根据预估的QPS计算。对于数据量较小的任务,设置和source相同的并发度。QPS高的任务,可以配置更大的并发数,例如64、128、或者256。
    • sink节点 并发度和下游存储的Partition数相关,一般是下游Partition个数的2~3倍。如果配置太大会导致数据写入超时或失败。例如,下游sink的个数是16,那么sink的并发最大可以配置48。
  • Core 即CPU,根据实际CPU使用比例配置,建议配置值为0.25,可大于1。
  • Heap_memory 堆内存。根据实际内存使用状况进行配置。
  • 其他参数
    • state_size:默认为0,group by、join、over、window等operator需设置为1。
    • direct_memory:JVM堆外内存,默认值为0, 建议不要修改。
    • native_memory:JVM堆外内存,默认值为0,建议修改为10MB。
    • chainingStrategy:chain策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

2、作业参数调优

  1. 在开发页面的右侧选择作业参数。 img
  2. 输入调优语句。
优化解决问题调优语句
MiniBatch 提升吞吐,降低对下游压力仅对Group by有效。 blink.miniBatch.allowLatencyMs=5000 blink.miniBatch.size=1000
LocalGlobal 优化数据倾斜问题 blink.localAgg.enable=true
TTL 设置State状态时间 1.x:state.backend.rocksdb.ttl.ms=129600000 2.x:state.backend.niagara.ttl.ms=129600000 其中,1.x 表示需显式开启,2.x 表示默认开启。

注意:添加或删除MiniBatch或LocalGlobal参数,job状态会丢失,修改值大小状态不会丢失。

3、上下游参数调优

实时计算 Flink可以在with参数内设置相应的参数,达到调优上下游存储性能的目的。

调优步骤:

  1. 进入作业的开发界面。
  2. 确定需要调优的上下游引用表的语句。
  3. 在with参数中配置相应的调优参数。如下图。 img

1、batchsize参数调优

实时计算 Flink的每条数据均会触发上下游存储的读写,会对上下游存储形成性能压力。可以通过设置batchsize,批量的读写上下游存储数据来降低对上下游存储的压力。

名字参数详情设置参数值
Datahub源表 batchReadSize 单次读取条数 可选,默认为10
Datahub结果表 batchSize 单次写入条数 可选,默认为300
日志服务源表 batchGetSize 单次读取logGroup条数 可选,默认为10
ADB结果表 batchSize 每次写入的批次大小 可选,默认为1000
RDS结果表 batchSize 每次写入的批次大小 可选,默认为50

注意: 添加、修改或者删除以上参数后,作业必须停止-启动后,调优才能生效。

2、cache参数调优

名字参数详情设置参数值
RDS维表 Cache 缓存策略 默认值为None,可选LRUALL
RDS维表 cacheSize 缓存大小 默认值为None,可选LRUALL
RDS维表 cacheTTLMs 缓存超时时间 默认值为None,可选LRUALL
OTS维表 Cache 缓存策略 默认值为None, 可选LRU,不支持ALL
OTS维表 cacheSize 缓存大小 默认值为None, 可选LRU,不支持ALL
OTS维表 cacheTTLMs 缓存超时时间 默认值为None, 可选LRU,不支持ALL

注意: 添加、修改或者删除以上参数后,作业必须停止-启动后,调优才能生效。

4、手动配置调优流程

  1. 资源调优、作业参数调优、上下游参数调优
  2. 开发上线作业
  3. 资源配置方式:使用上次资源配置
  4. 数据检查
  5. 上线

说明:完成资源、作业参数、上下游参数调优后,手动配置调优后续的步骤与自动配置调优基本一致。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环节需要选择使用上次资源配置。 img

3、FAQ

1、Q:性能调优后作业为什么运行不起来?

A:可能性1:首次自动配置时指定了CU数,但指定的CU数太小(比如小于自动配置默认算法的建议值,多见于作业比较复杂的情况),建议首次自动配置时不指定CU数。 可能性2:默认算法建议的CU数或指定的CU数超过了项目当前可用的CU数,建议扩容。

2、Q:Vertex拓扑中看不到持续反压,但延迟却非常大,为什么?

A:可能性1:若延时直线上升,需考虑是否上游source中部分partition中没有新的数据,因为目前delay统计的是所有partition的延时最大值。 可能性2:Vertex拓扑中看不到持续反压,那么性能瓶颈点可能出现在source节点。因为source节点没有输入缓存队列,即使有性能问题,IN_Q也永远为0(同样,sink节点的OUT_Q也永远为0)。 解决方案:通过手动配置调优,将source节点(GROUP)中的operator中chainingStrategy修改为HEAD,将其从GROUP中拆解出来。然后上线运行后再看具体是哪个节点是性能瓶颈节点,若依然看不到性能瓶颈节点,则可能是因为上游source吞吐不够,需考虑增加source的batchsize或增加上游source的shard数。 imgimg

3、Q:如何判断持续反压,反压时如何判断性能瓶颈点?

A:Vertex拓扑中某些节点的IN_Q持续为100%则存在持续反压情况,最后一个(或多个)IN_Q为100%的节点为性能瓶颈点。如下示例: img 上图存在反压,瓶颈在6号节点。

img 上图存在反压,瓶颈在2号节点。

img 上图存在反压,瓶颈在8号节点。

img 上图可能存在节点,瓶颈在0号节点。

4、Q: 如何判断数据倾斜?

A:(1)表象上看,某些节点不论增加多大的并发仍存在性能瓶颈,则可能存在数据倾斜。 (2)在Vertex拓扑中点击疑似存在数据倾斜的节点(一般为性能瓶颈节点),进入SubTask List界面,重点观察RecvCnt和InQueue,若各ID对应的RecvCnt值差异较大(一般超过1个数量级)则认为存在数据倾斜,若个别ID的InQueue长期为100%,则认为可能存在数据倾斜。 解决方案:请您参看GROUP BY 数据出现热点、数据倾斜。 img

5、Q: 上线时指定15CU,但是上线后实际消耗仅为10CU,什么原因?

A:这种问题一般发生在Vertex只有一个节点的情况,此时由于source上游的物理表的shard数为1,Flink要求source的并发不能超过上游shard数,导致无法增加并发,因此亦无法增加到指定的CU数。 解决方案:

  1. 增加上游物理表的shard数。
  2. 将ID0的节点中的operator拆开,将source节点(GROUP)中的operator chainingStrategy修改为HEAD,将其从GROUP中拆解出来,然后手动配置调优。

6、Q: 上线时出现如左上图的告警,或出现诸如“Cannot set chaining strategy on Union Transformation”错误,如何处理?

A:这是由于作业的SQL有改动,导致DAG改变。 解决方案:通过重新获取配置解决,开发-基本属性-跳转到新窗口配置-重新获取配置信息。 img

img

作者:大码王

-------------------------------------------

个性签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做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小小的帮助的话,记得在右下角点个“推荐”哦,博主在此感谢!

万水千山总是情,打赏一分行不行,所以如果你心情还比较高兴,也是可以扫码打赏博主,哈哈哈(っ•?ω•?)っ???!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anghanyu/p/1284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