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动态多线程实例

在C#中用多线程并不难实现。它有一个命名空间:System.Threading,提供了多线程的支持。
  

要开启一个新线程,须要以下的初始化:

ThreadStart startDownload = new ThreadStart( DownLoad );

//线程起始设置:即每个线程都执行DownLoad(),注意:DownLoad()必须为不带有参数的方法

Thread downloadThread = new Thread( startDownload ); //实例化要开启的新类

downloadThread.Start();//开启线程

由于线程起始时启动的方法不能带有参数,这就为多线程共享资源添加了麻烦。不过我们可以用类级变量(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笔者以为此方法最简单易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知道开启多线程下载的方法后,大家可能会发生几个疑问:

1.如何操纵线程的数量?

2.如何防止多线程下载同一网页?

3.如何判断线程结束?

4.如何操纵线程结束?

下面就这几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1.线程数量我们可以通过for循环来实现,就如同当年初学编程的打点程序一样。

譬如已知用户指定了n(它是一个int型变量)个线程吧,可以用如下方法开启五个线程。

Thread[] downloadThread;

//声名下载线程,这是C#的优势,即数组初始化时,不需要指定其长度,可以在使用时才指定。

这个声名应为类级,这样也就为其它方法控件它们提供了可能

ThreadStart startDownload = new ThreadStart( DownLoad );

//线程起始设置:即每个线程都执行DownLoad()

downloadThread = new Thread[ n ];//为线程申请资源,确定线程总数

for( int i = 0; i < n; i++ )//开启指定数量的线程数

{

downloadThread[i] = new Thread( startDownload );//指定线程起始设置

downloadThread[i].Start();//逐个开启线程

}

好了,实现控制开启线程数是不是很简单啊?

2.下面出现的一个问题:所有的线程都调用DonwLoad()方法,这样如何避免它们同时下载同一个网页呢?

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只要树立一下Url地址表,表中的每个地址只容许被一个线程申请即可。具体实现:

可以利用数据库,树立一个表,表中有四列,其中一列专门用于存储Url地址,另外两列分别存放地址对应的线程以及该地址被申请的次数,最后一列存放下载的内容。(当然,对应线程一列不是必要的)。当有线程申请后,将对应线程一列设定为当前线程编号,并将是否申请过一列设置为申请一次,这样,别的线程就无法申请该页。要是下载成功,则将内容存入内容列。要是不成功,内容列仍为空,作为是否再次下载的依据之一,如果反复不成功,则进程将于达到重试次数(对应当地址被申请的次数,用户可设)后,申请下一个Url地址。好了,这样就解决了多线程中,线程冲突。当然,去重问题也可以在C#语言内解决,只根建立一个临时文件(文本就可以),保存所有的Url地址,差对它们设置相应的属性即可,但查找效率可能不及数据库快。

3.线程结束是很难判断的,因为它总是在查找新的链接。用者认为可以假设:线程重复N次以后还是没有能申请到新的Url地址,那么可以觉得它已经下载完了所有链接。主要代码如下:

string url = "";

int times = 0;

while ( url == "" )//要是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则不断地寻觅符合条件的记录

{

url = getUrl.GetAUrl( …… );//调用GetAUrl方法,试图得到一个url值

if ( url == "" )//要是没有找到

{

times ++;//尝试次数自增

continue; //进行下一次尝试

}

if ( times > N ) //要是已经尝试够了次数,则退出进程

{

downloadThread[i].Abort; //退出进程

}

else//如果没有尝试够次数

{

Times = 0; //尝试次数归零处理

}

//进行下一步针对得到的Url的处理

}

4.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因为在问题一中已经提议,将线程声名为类级数组,这样就很易于操纵。只要用一个for循环即可结束。代码如下:

for( int i = 0; i < n; i++ )//关闭指定数量n的线程数

{

downloadThread[i].Abort();//逐个关闭线程

}

好了,一个多线程的C#程序就这样完成了,在C#面前,它的实现本来如此简单。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ouzuofeng/p/325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