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点抽稀三种方法(转)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a3ace5f0101i8d7.html

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Maplex是ArcGIS的高级智能标注引擎,利用Maplex的牵引线标注,将Symbol作为label显示,从而使点符号与文字标注绑定在一起,通过调整阈值自动进行标注间避让,计算出地图上所有标注的最佳放置位置,达到点抽稀的目的。

    主体思路:Maplex中对label有很好的显示控制,一旦显示symbol,则会出现symbol存在、label不存在,并且可能存在symbol互相叠置的现象;如果不显示symbol,那么就没问题。是否能让symbol作为label一块来显示,通过maplex来控制?研究的结果是可行的,方法如下:

    1、使用Maplex标注引擎,在label manager中选择要显示的点图层。此处可点击Text symbol中的symbol,在symbol selector中选择bullet leader。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2、选择之后点击Properties,进入编辑器。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3、选择Advanced text选项卡,点击Text background的properties。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4、进入Text background属性编辑器,在line callout中选中leader,点击Symbol。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5、在symbol selector对话框中点击properties。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6、在symbol property editor中的type选择Marker line symbol。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7、在cartographic line 选项卡中color设置为无色,template选项卡中偏移一个位置。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8、在Line properties选项卡中line decorations中选择第二项,点击Porperties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9、在line decoration editor中选中Flip All和Flip First,Rotation中选择第二项,点击symbol。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10、在symbol selector中选择要表达该POI点的符号。(同标准的符号操作一样)。用properties进行更多设置。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11、逐步OK之后,在第4步操作的面板中设置牵引线的容限与间隔。容限值及间隔的设置,可参照“13、补充说明”部分。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12、Maplex抽稀前后效果如下:

 

点抽稀前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抽稀后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13、补充说明

    点抽稀时有如下几个关键值

    1)label offset:地图上点到对应标注的距离。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2)牵引线的容差(Leader Tolerance)和间隔(Gap)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Leader tolerance是使牵引线出现时中心点到标注的最短距离(offset),如果offset < Leader tolerance,牵引线将消失。我们要利用牵引线来进行点抽稀,所以应该设置Leader tolerance <= offset,可设置Leader tolerance = 0。

    3)线段符号大小(即箭头符号大小Symbol Size)

    4)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如下图: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为了达到较好的标注效果,应设置:offset > Gap symbol size  (一般可设置Gap=0,offset为symbol size的1.5倍),同时需要注意勾选从要素的几何中心开始计算偏移,如下图,否则转出MSD时会使标注离中心点的距离太远。

常用点抽稀方法之一——Maplex自动点抽稀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olygis/p/370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