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Spring-面向切面编程

内容

  • 面向切面编程基本原理
  • 通过POJO创建切面
  • 使用@AspectJ注解
  • 为AspectJ切面注入依赖

关键词

  • 横切关注点(cross-cutting concern)
  • 继承 (inheritance)
  • 委托 (delegation)
  • 通知 (advice)
  • 切点 (pointcut)
  • 连接点 (join point)

4.1 面向切面编程

日志是应用切面的常见范例,其他常见还包括声明式事务、安全和缓存

那么什么是切面编程?

在代码中的一个地方定义通用功能,通过声明的方式被调用,而无需修改其他类。那么该模块化的特殊类,就被称之为切面(Aspect)。可以使关注代码集中管理,而不是分散式管理;服务模块更加简洁,更多的关注于核心代码,而切面类的代码就可以使次要关注点。

4.1.1 定义AOP术语

  • 通知 (advice)
  • 切点 (pointcut)
  • 连接点 (join point)

通知:切面的工作被称之为通知。通知定义了切面是什么以及何时使用,还解决了什么时候执行的问题。

五种类型的通知

名词 说明
前置通知(Before) 在目标方法被调用之前调用通知功能
后置通知(After) 在目标方法完成之后调用通知,此时不会关心方法的输出是什么
返回通知(After-returning) 在目标方法执行成功后通知
异常通知(After-throwing) 在目标方法抛出异常后通知
环绕通知(Around) 通知包裹了被通知的方法,在被通知的方法调用之前和调用之后执行自定义的行为。

连接点:是在应用执行过程中能够插入切面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调用方法时、抛出异常时、甚至是修改一个字段时。切面代码可以利用这些点插入到应用的正常流程之中,并添加新的行为。

切点:通知定义了“何时”和“什么”,那么切点就定义了“何处”。切点的定义通常会匹配通知所要织入的一个或多个连接点。通常会指定明确的类或者方法,但是也会使用正则等进行类和方法的匹配。

切面:切面=通知+切点;即阐明了“何时”在“何处”执行了“什么”。

引入(Introduction):引入允许我们向现有的类添加新方法或属性

织入(Weaving):织入是把切面应用到目标对象并创建新的代理对象的过程。切面在指定的连接点被织入到目标对象中。在目标对象的生命周期里有多个点可以进行织入。

  • 编译期:切面在目标类编译时被织入。
  • 类加载期:切面在目标类加载到JVM时被织入。
  • 运行期:切面在应用运行的某个时刻被织入。

4.2 切点表达式语言

AspectJ指示器 描述
arg 限制连接点匹配参数为指定类型的执行方法
@args() 限制连接点匹配参数为指定注解的执行方法
execution() 用于匹配时连接点的执行方法
this() 限制连接点匹配AOP代理的bean引用为指定类型的类
target 限制连接点匹配目标对象为指定类型的类
@target() 限制连接点匹配特定的执行对象,这些对象对应的类要具有指定类型的注解
within() 限制连接点匹配指定的类型
@within() 限制连接点匹配指定注解所标注的类型
@annotation 限制连接点匹配带有指定注解的连接点
 1. execution(* concert.Performance.perform(..))
 * 为返回任意类型
 concert.Performance为方法所属类
 perform 方法
 (..) 任意参数

 2. execution(* concert.Performance.perform(..) &&(||、!) within(concert.*))
 可以使用与或非和其他关系关联

使用AspectJ注解来声明通知方法

注解 描述
@Before 通知方法会在目标方法调用之前执行
@After 在目标方法完成之后调用通知,此时不会关心方法的输出是什么
@After-returning 在目标方法执行成功后通知
@After-throwing 在目标方法抛出异常后通知
@Around 通知包裹了被通知的方法,在被通知的方法调用之前和调用之后执行自定义的行为。
@PointCut 在一个@AspectJ切面内定义可重用的切点

4.2.1 @Around

@Around注解表明一个方法会作为该切点的环绕通知,也可以理解为前置+后置的总和。但是现在会放置在一个方法中,而不会分布在其他其他不同的方法里。而且,在新的通知方法里,ProceedingJointPoint jp必须作为参数。这个对象必须要有而且也不要忘记调用jp.proceed()方法来执行源方法。

谁不是孤身一人,翻山越岭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sz/p/1298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