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列之HashTable学习

1,什么是散列?

举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你将日常用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当你下次需要该东西时,直接去该地方取它。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散列查找。

若将它们随意杂乱无章地存放,当需要某件东西时,只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逐一查找,这就相当于顺序查找。

在数据结构中,数组就相当于一张散列表,因为可以根据数组下标索引直接取得该位置上的元素。

2,什么情况下用到散列?

由于散列查找相对于其它查找而言,理论上只需要O(1)时间就可以找到某元素,因此,当查找是主要的任务时,散列就是实现词典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3,散列函数的理解

散列查找中,需要提供一个查找键,根据该查找键来寻找值---(KEY,VALUE)....而在实际应用中,查找键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对象的性质,它不合适直接用来作为Value(值)的索引(索引一般是整数)。其次,查找键的范围可能很大,但是计算机的存储是空间使用得越少越合理。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需要使用散列函数将查找键转化为某个元素的索引。对于一个典型的散列函数,执行以下两个步骤:

①将查找键转换为一个称为散列码的整数-------解决索引问题

②将散列码压缩到散列表的索引范围------解决存储空间限制

4,在Java中,JDK类库String类的对象的hashCode是这样生成的:

对于字符串s而言,它的hashCode是基于每个字符unicode值乘以一个基于该字符在字符串中位置的因子g(其中 g=31)

如: s = u(0)u(1)……u(n-1)

散列码hash = u(0)*g^(n-1) + u(1)*g^(n-2)+……+u(n-2)*g+u(n-1),该多项式使用 Horner方法 可以写成一种等价的代数形式。该代数形式的多项式求值用程序表示如下:

        int hash = 0;
        int n = s.length();
        for(int i = 0; i < n; i++)
            hash = g*hash + s.charAt(i);

5,JDK中对于64位long类型对象作为key的hashCode码按照如下方法生成:

int(key^(key>>32))

key一共有64位,首先将key右移32位(高32位补0),原来的key低32位的值被丢弃,再进行异或运算,就可以合并64位查找键的低32位的值和高32位的值(key中高32位的bit与低32位的bit异或),再运行强制类型转换,将结果转化成32位的值。这样就可以将一个64位的key结合它的每一位的值来获得一个32位的hashCode散列码。

6,散列表长度问题

散列表的长度不能为偶数,why?因为在将散列码压缩为散列表的索引时,通常是使用取模计算---c%n(c 为散列码,n 为散列表长度)

当 n 为偶数时,c%n 的奇偶性与 c 的奇偶性相同,若散列码偏向于奇数或者偶数(内存地址的散列码通常是偶数)这样得到的索引很难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散列表的长度通常取奇数,最好取素数。

7,散列冲突的处理

这个知识点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了。当在词典中插入元素时,若散列函数将查找键映射到一个已经使用的位置,则需要为该查找键相关联的值寻找另一个位置,有两种思路,一是使用散列表中的另一个位置。二是修改散列表的结构,使得散列表中的每个位置可以表示多个值。

这样列下散列冲突的处理类型分两种:

①开放定址法---对应第一种思路,总是为冲突的key在散列表中寻找下一个“未被使用”的位置。   

②链地址法-----对应第二种思路,每个散列表中的位置可以指向一个链表,该链表称为桶。每个桶中则可以存放多个value。(将冲突的key对应的value插入到链表中)

开放定址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❶线性探测开放定址----易产生一次聚集现象,即多个key问题被hash到同一个索引位置上。对于每个(key,value)只要表不满,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存放。

❷二次探测开放定址

❸再散列法---对冲突的key再进行一次hash。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pjin/p/HashM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