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读后感(1)

  每次读完有关于中西教育差异性的文章,我内心都会产生一种愤慨。

  第一章开头那个问题: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对于我们,中国的青年们,我们是怎么想的?我对身边的23位同学做了询问,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有9个人,认真回答我并且说出原因(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认为想要更大平台来发展)的有10个人,觉得是为了就业的有3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当医生)的有1个人。因为个人能力有限,不能采集到更加广泛的资料,所以就现在这片面的结果来说,大部分人认为这就是教育制度,我们只能平庸地、循规蹈矩地走这条路。但是也有不少的人心怀激情,想要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也有人很现实,为了生存,为了就业。

  这个结果和书中所说相似:在亚洲人看来,有大学的学位是进入或者维持在较高社会阶层唯一的办法,同时也是获得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生活和大学是可以分开的,这就是东西方之间对于大学看法的差异。因此接下来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大学的概念”即“高等教育的理念”。

  “大学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这句话给了我非常深刻的震撼。学生们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知识来改变社会,他们是为了良知、是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奋斗。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显得比较“自私”了——只为了自己的发展。

  吴军博士在最后的结束语中说道:“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他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我们国家的大学,也应该摆脱对排名的追求,而真正地去注重大学的概念。但也不是说全套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就是好的,毕竟社会现状和发展不同,类似于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制或是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体制,可能都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大学,我认为我们的大学应该在找准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色。

  总而言之,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大学教育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年轻人,我们的大学也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的“无私”而不只是为自己发展的“自私”。

  书中还有一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想,“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个迷茫的阶段,而年轻人真正能做的,不是碰运气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尽可能的尝试各种可能性。”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们现在还年轻,充满了激情和斗志,过早的为了安稳的生活而放弃一切可能性的生活似乎过于无趣,因此,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充实,努力去迎接一切生活给予的挑战。

  同时,我对那些一流大学的学术环境是真正充满了向往。能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改掉许多坏习惯,并且变得越来越优越。可能我们身边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条件,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多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并且学习,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法。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oliberale/p/520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