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昊 20190905-2 博客作业

此作业的要求参见https://edu.cnblogs.com/campus/nenu/2019fall/homework/5522

1.建博客(1分)

我的博客地址是:https://www.cnblogs.com/hanhao970620/

2.博客作业(10分)

参见 [http://www.cnblogs.com/easteast/p/7403491.html ],阅读其中给出的材料及评论,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回想一下你曾经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 当初你是如何做出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决定的?

答:最初与计算机结缘是由于高考志愿,因为最初自己没有主见所以比较依赖家人,所以是家人把计算机这个关键词带到了我的世界中。但伴随大学,我开始逐渐了解计算机专业,并被其中的许多因素所吸引。所以,既是本科学习所伴随的基础和自己的一些学习热情,同时又是被当今计算机行业良好的大环境所影响,所以在考研报考时我是百分之百的主观选择计算机专业。关于当今时代的环境,关于网络事业的发达,还有关于自我对于IT行业的自我认知的不足,与其说我选择了计算机,不如说这是一次我们之间的互选。因为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我,所以在这场选择中我当然义无反顾。

• 你认为过去接触到的课程是否符合你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为什么?

答:关于过去接触课程,我觉得一部分内容我很满足,但有很多内容又与我所期待的有一定落差。首先,我很满足于自己所处的计算机专业,也对于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热情。但是对于课上所完成的内容感觉太偏理论,因为自己现在仍无法顺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实践。甚至在本科课程中所学的概率,离散等科目的知识,我也无法做到能在实际应用中很好的与计算机结合。并且我觉得自己所掌握的内容的确有限(这里有些跑题,毕竟自己掌握内容多少主观因素是主导),无法在原来的课程中学习到很尖端的知识,以上是我对原来计算机课程的笼统评价。

• 你觉得计算机是你喜欢的领域吗,它是你擅长的领域吗?
(注:不可以回答 "不是","是"。请把这当成以后工作时面试题,需要回答足够长度,提供足够信息,让对方了解你。比如,给出为什么。)

答:我觉得计算机专业是我喜欢的领域,但又谈不上热爱或是痴迷。计算机中的灵活和编程中的趣味是我所喜欢的,我也愿意去绞尽脑汁去用一种独特语言解决一个计算机问题。所以目前来看,我对于计算机还是有浓厚兴趣的。可是对于计算机是否是我擅长的领域这个问题。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过去四年的大学时间,我认为自己的学习远远不够,甚至在专业课问题上,感觉自己使用自己大学四年的时间学习了别人几个月就能掌握的内容。所以,我自知对于计算机领域,我只能说是了解,入门这个词对我来说都要谨慎分析后再做评断,更何况是擅长。

(2)考取研究生,对照前人们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

• 自我感觉你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

答:对照过往考上在校或是毕业的师哥师姐,他们有的发展成了薪资待遇十分可观的IT,有的去了国企,去了学校,当然也有一些发展的不尽如人意。所以我既庆幸自己有机会和他们一样在二十来岁的年纪仍能憧憬着自己的大好未来,仍能有机会和条件犯错和提升。但我同时又对未来未知的生活十分紧张,因为考上只是开始,自己仍有很多不足,未来需要学习和努力的过程仍很漫长。然后关于掌握的技能,通过大学四年的累计,我掌握了很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理论知识,甚至对于最后一年复习考研的时间里,所掌握的数学,英语以及一些对于专业可的深层次理解,还有对于上机中所掌握的基础语言功底和编程能力。我坚信他们都会是我在未来学习中的财富,并会使我变得更好。

• 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答:距离成为一名合格计算机学生的距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分析。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上我觉得自己需要拓展,多读书,拓展知识层面。

技能:技能需要提升空间就显得更大,现在的自己还不能说自己是在哪个层面上达到擅长。所对于技能需要加大操作次数,多实践。

能力:首先编程能力是当下必须要提升的,然后还有其他跟多计算机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要做。

总而言之,距离成为一名合格计算机学生,我们还有很有长一段路要走。

(3)每天都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学术研究、工程项目、社会实践 (?)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 对照以上你阅读的前人们的经历,你的选择是什么?

答:参考的资料中给出的B文档和K文档,我有所体会。B文档讲述了科班出身,但却没能掌握太多技术,此情况和我基本吻合。K文档中则是写了大佬的职业规划,我希望未来能想K文中陈皓一样去企业打拼,而不是安于现状的去做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关于这三个选项,我会主要选择工程项目和社会实践结合,我觉得二者并不冲突而且相辅相成。工程项目是基础,社会实践是进程,都对我至关重要。

• 在这种选择下,你认为你相比其他同学来说有何优势,有何劣势?

答:首先作为一名应届生,我觉得自己目前最大的优势竟是年轻(说到这里有些惭愧)。这份年轻不仅是年龄上的年轻,更多是心态上的年轻。年轻在处事不惊,年轻在没见过世界所以不惧怕世界的一切,年轻在坚韧,年轻在热清,年轻在一份经得起折腾的心态和身体。然后优势很勉强,劣势就很明显。首先自己基础不好,没有一个良好的编程能力,然后我也觉得自己其实对于IT没有天赋,关于代码也没有那么浓厚的感情,所以在学习的路上可能效率不高。

• 针对你的选择,你给自己的本学期的规划是什么?

答:本学期,我会以研究和实践为主。课上的内容在课上努力掌握,认真完成好课上布置的作业,确保做到听到的内容都会。课下抽出时间恶补专业课,争取在本学期弥补自己编程上的短板。然后我会多参考一些论文,提升一下自己的学术素养。另外我会多和前辈交流,参加一些相关的考试。当然我会分好主次,努力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好,而不是每件事情都做一些但效果不好。

(4)课程期待

• 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

答:假如期待值是100分的话,大概我会给这门课75分。其实想说对于研一的几门课,我最初的期待值都只有60分(因为一直认为课上学习有限与书本)。至于后来的15分则是由老师课上课下的态度,让我感受到这门课不只是书本,甚至不只是一门课、所以这就迎来了我对于这门课能给我扩宽整个计算机知识层面的期待。我希望通过这门课能让我知道更多未知的,激发自己更大的兴趣。

• 你打算平均每周拿出多少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

答:我觉得平均每周可以拿出15个小时左右。因为透过第一次作业的完成过程,我真心觉得10个小时远远不够(可能是因为自己基础不好,所以效率不高,时间来凑),但由于不知道以后的作业量,所以没法妄自菲薄。只能说对于这么课会拿出每周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完成课上内容和课下作业。然后会抽出几天用几十分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所以只能笼统的得出一个数值:15小时。

3.博客作业(10分)

通读《构建之法》,发布随笔1篇,要求列出5个问题,可以是读后不理解的,或者读后反对的。要有观点、有证据或分析。字数不是直接的考核标准,但是要求长到能把观点表述清楚。

答:

问题一:在第一章 概论第11页中 我读了这样一篇文字“计算机科学中与事件相关的部分,都和数据以及其他学科发生关系;软件工程则和人的行为,现实社会的需求息息相关在任何科学领域都有偏理论和偏实践的部分,当偏应用的部分得到长足的发展时,就会被大家更多地熟知。计算机中的理论发展,比如对程序的正确性分析,会帮助软件工程,反过来,软件工程的发展能够帮助计算机去做更多的探索”,让我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到底谁是偏理论谁是偏应用?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有“由于两者在专业学习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CS学习了更多的理论,而且软硬结合,知识面更广。”而我觉得作为一个计算机学生本科是学习了更多理论知识,对软工和计算机区别十分模糊。

问题二:关于第六章第110页“如果团队成员能主导任务的估计和分配,他们的能动性得到较大的发挥”,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不否定,但不认同。要想让能动性得到较大发挥需要团队成员主导任务,我觉得不够严谨。因为该观点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下,一是该团队是一个怎样的团队,是团队里的哪些成员主导?是全部一起,还是单独某个个体。二是主导任务和分配的成员是否具备此能力,如果不具备我觉得效果一定是会适得其反的。只有在恰当的事遇到恰当的人,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问题三:文中提到“对质量的重视,引发对质量的投资,引发对人,过程和工具的投资”,软件工程中什么叫做高质量,而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会引发哪些所谓对人,过程,工具的投资?通过查阅资料如下:“产品本身的质量,McCall有一个质量模型:可跟踪性,完备性,一致性,精确性,容错性,执行有效性,存储有效性,访问控制,访问审计,可操作性,培训,通信性,简单性,自描述性,可扩展性,通用性,模块化,软件系统独立性,机器独立性,通信共性,数据共性。由于百度答案过于笼统,宏观查阅资料后,仍无法理解该观点。”

问题四:在第16章345页(因为作业中提到编程能力不足的关注第16章,所以这里着重看了第16章)中写:“大部分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我对此有一定的疑问,首先我没有在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理论,文中大多引用了现实中的案例来证明此时。但是我是不赞同的,我觉得创新者是否成功与是否先行无关,因为创新的成功都是基于群众的需求。例如爱迪生的发明电灯就是先行,但因为人类需要光明,所以爱迪生的创新毫无疑问就是成功的。再比如文中的个人电脑,web浏览器的领导者均是后行,就我个人观点来看,电脑,浏览器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电脑先行者1975,领导者2006,2010,2014.但是试问1975年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的人民还没接触过网络,在生活中也没有对于网络的大量依赖,所以先行者创新无法成功我觉得十分合理。而二十世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庞大的世界网络体系,人们对于网络需求越来越大,所以领导者成功。此上仅基于个人观点。

问题五:第16章364中提到产品的价值因素:“1,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这个产品提供了独家的价值2,这个价值足以让本产品和目前市场已有的产品区分开么?”透过以上两点。我依旧没又抓住如何去评判一个产品的价值,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意思是不是:用户所需求的,并有易于用户的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无价值的呢?那么这样的价值观是否是正确的呢?

4.博客作业(10分)

很多人有不为大家所知的本事,而这个能力可以超过周围90%的人。比如课堂中教师提到,如果表现得不像高度近视,如何伪装得不像脸盲,能做40个俯卧撑。当然,也可能是篮球、足球、钢琴、ACM、演讲。

请给出你超出朋侪的特殊技能,并告诉我们,你如何通过何种努力、花了多久获得这样的成就。

答:这里首先谈两个技能吧(倒不一定说超出90%,只能说是相对擅长)

一:幽默感

幽默感可能是天赋也可能是经历有关,所谓幽默感谈不上多努力,更多是身边的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造就了这个能力。从小到大,在我身边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从不乏可爱的人,而我正因为深处他们其中所以他们的行为和故事都会是我幽默的素材。这份幽默,成就了我当下积极地心态,成就了我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成就了我能给他人带去快乐带去正能量的属性。至于要说花了多久得到这样的成就,我觉得自我出生。就是这份能力培养的开始,身边的氛围熏陶着我。

二:篮球

我觉得技能的出发点之一一定有兴趣,那篮球真的是源于我的兴趣。大概从我一米出头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玩球,可能那会扔去的球还碰不到篮筐,但当时的我就在尝试了。现在我已经有1米83了,篮球依然是我所热爱的,我会在开心的时候去玩,失意的时候去玩,从开始玩球到现在差不多也有十年了。看各种篮球的比赛,会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赛,在空闲的时间去和朋友们打球,但谈到多努力其实不然,篮球是爱好不是职业,坚持下去的理由是热爱而不是责任。

5.博客作业 (10分)

采访本课程往届同学(含外校和毕业生,以《构建之法》作为教材的。不含刚好你熟悉的一位软件工程专家)。 现代软件工程这门课已经上了好几年了,以前有很多学生做过团队项目(说不定包括本校的学生),请你们找一个以前的团队采访一下:

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 现在还有人用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线上采访了一名研二师姐,该学姐刚刚在去年同时期上了这门课,师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完成了的项目为弹球学成语,当时用户为30个,并且测试效果良好。当时项目用户为30,测试效果良好,但现在具体在应用的人数无法确定。
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么?

代码和文档现在都在github上,可以有我们团队继续开发。
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学姐向我传授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笼统概括是在过程中要多做需求分析,并且合理利用资源。
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对软件工程的建议为上课要注意听讲,跟进老师的步伐,课下作业要认真完成,期末一定会有所收获。

6.博客作业 (5分)

以下统计精确到一百行。

• 你目前的代码量是多少?

答:当前代码量大约5000行代码量到5500行代码量

• 你认为优秀的和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你的理想选择以下两问中的一个)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需要多少代码量?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呢?

答:我认为优秀的和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是会有少许区别的却不会有从事科研教学那么大(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有资格进入而不是说在公司里发展多好),有人说 “百万年薪百万代码”,我觉得对于一个好的软件公司对于一个优秀多学生起码要在5万左右,而对于一个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可能由于没有好学生标签加持会需要8万代码量。

• 你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多少代码量?这些代码量分布在整个学期中,每周应完成多少代码量?

答:我希望自己能在本学期结束时达到15000代码量,现在还差10000代码量。由于是16周课程,同时因为开学初和学期末,在施行计划存在一定主观或是客观的阻力,所以我计划将学期分为3组,第1周到第4周每周400代码量,第5周到第12周每周800代码量,第13周到第16周每周500代码量。

7.阅读材料,写心得(10分)

以下两篇博客必读,并务必写一些心得:

(1)你为何要来上课并且认真参与 [http://www.scalerstalk.com/816-attention]

答:读罢该文章,忽然想到原来的自己。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对追求效率的人,所以3分钟能完成的事情绝不会用4分钟。所以在本科学习中,我时常会因为觉得老师某个位置讲的我是会的而去做其他的事儿,然后等到再听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接不上课程的进展了。所以每次都是差不多在开学几周后,和老师的讲课内容正式脱节。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学习高数,线性代数会认为课堂内容无聊,以及自己高中的基础而不愿意去听,最后马马虎虎的搞突击混过期末考试。但是当最好复习考研时,我发现自己真的是从0开始,这一切要归结于基础不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然文章中我更有感触的是,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这就好比在学习时坐的住板凳,要先坐的住板凳,才能有能力去学习。同理,只有认真听讲,才能听到自己所不会的。认真听讲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一种对于学习这项工作的态度。感觉其实上了大学,对于课堂上的状态是一种退化。高中之前,我几乎不会去纠结一节课值不值得听,因为所学都是收获。但伴随着长大,可能有了更多思想空间,反而有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说来惭愧。我想在以后的研究生生活,我都会去认真地对待课程了,因为毕竟自己所处在课堂的机会都在变少。并且对于自己所自认为的效率,其实在课堂上跟住老师就是效率的最大化,因为我们越来越讲求自主,这过程越来越需要我们用3分钟的时间学1分钟的知识,而不是因为3分钟里有2分钟没那么重要就放弃了最后的1分钟。

(2)你在大学中体验到了哪种师生关系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答:感觉本科体验到的师生关系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即(路人甲/路人乙)以及(健身教练/健身学员)。其中前者居多,我们和师生的关系更像是路人,老师很顺理成章的讲课,学生也很“顺理成章”不听。来上课只因怕旷课扣分,一切为了期末及格,对基本大部分的课程毫无感情,这就真的如作者所说:“学生平时也见不到老师,即使碰上了, 双方也形同陌路。”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大学中十分常见,甚至超过半数。接下来,重点强调一下由于问题是“你”体验过的师生关系,所以我要把重点带回“我”,我是有过(健身教练/健身学员)这种师生体验。老师真的是很努力的在讲课,学生也是很认真的在听课(可能会有部分没听,但认真听得一定是包括我的大多数人的)。这种感觉让我感觉很温和,老师不会经常拿期末成绩的问题来考量学生,因为学生足够努力认真,至于这份认真地源泉就很宽泛,可能因为该科目的重要性,可能因为老师讲课的生动,又或是这门课赶在了每周同学们最精神的时间等等吧。但比较可惜的是这种师生关系的体验于我而言真的少之又少,多则两次,少则一次。不过这种感受真的很好,每节课过得很快,很充实,也很满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nhao970620/p/1149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