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正常的傻瓜》 读书笔记

《别做正常的傻瓜》读书笔记

一、明确一个道理:对等价的问题给出一致的回答,这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一个概念,心理账户: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溯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人们把客观上的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例一:今晚的演唱会,临出行发现1000元演唱会门票丢了,你会再次买票去听演唱会么?今晚的演唱会,你没提前买票,临出行发现1000元的手表丢了,你会再次买票去听演唱会么?不理性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其实同样损失了1000元,这个问题是等价的。你把不同的支出(娱乐,消费)列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例二:出租车雨天生意好,晴天生意不好,而大部分司机都给自己定下目标:我每天赚够500块就回家。于是晴天(生意不好)很晚才回去,雨天(生意很好)很早就回去;心理账户,今天的账户收入和明天的是不可以替代的,同时也说明,每天定量的计划行事在效率上不一定就是最高的。

例三:政府通过减少税金来刺激消费,方案一,调低税率(由25%减到20%);二,税金返还(收25%税金,一段时间后返还5%税金);三,“税金”返还(收25%,最后以财政结余的名义返还5%)。第三种效果最好,人们把辛苦赚来的钱,靠运气赢来的钱和意外收获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

例四:大钱小花,小钱大话。看上一个400元的东西,月末发了500奖金,可能一下子就买了,但如果得到5000元奖金,可能会把它存进银行。

三、理性的决策者应该不受表面合算交易或无关参考价的迷惑,而真正考虑物品实际的效用。

例一:长途飞机,在飞机上睡不着,需要安眠药才能睡着,机场一片250元,上海机场一片500元,你会买吗?同样,机场一片200元,上海机场一片5元你会买吗?答案可能显而易见。好的睡眠和一片安眠药的价值是否等价,而不应该参考无关的价格。

例二:一种冬被,原价300,其中一周促销200,阶段性降价,一人去商店买,被子刚做完促销,第二人去买时,已经一个多月没促销了。二人买是不买?你的选择呢?

例三:去买表,一个店里面60块,另一个十分钟路程外店里50块你会换店吗?去买衣服,一个店里1360块,另一个十分钟路程外店里1350,你会换店吗?

四、沉没成本误区:人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儿上面有过投入。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过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不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就应该让它过去,在决策时应将其忽略。

例一:公司发了一张800元的演唱会票,演出那天天降大雪,路不好走,你还会去么?

同样你自己买了一张800院的演唱会票,演出那天下大雪,路不好走,你会去吗?

五、过于自信,人们常常过于自信,人人都有夜郎自大之嫌。过于自信的原因是人们很难想象事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展。和没有经验的人相比,有经验的人不太容易犯过于自信的毛病。

  • 好处:使人乐观开心,往往会产生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看问题比较全面;
  • 坏处:规划的误区(往往会迟于进度),过于频繁交易(总相信自己,不能持有很长股票),打无准备之仗(战术上松懈了)

例子:你要买丰田汽车,你去问买了丰田的人,他们会告诉你丰田车好在哪里(证实检验),这会让你觉的它好,你应该去问问有能力买丰田但是没买的人,他们为什么不买丰田,这会使你更全面的认识丰田(证伪检验)。

六、适应性指的是人们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的现象。

不管是高兴的不高兴的事物,带给我们的惊喜或者悲伤,远远没有我们想象或者刚接触时候那样激烈,因为我们会产生适应性。

难以适应:极端的东西(可以适应15度的水,但是适应不了3度的水);

不能适应人际比较(幸福和不幸福都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难以适应东西的变化(变化的噪音)

例子:单位年终打算奖励你或者一户120平米的房子,或者10年的国外一周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呢?选择房子,你很快就会适应了,选择旅游,你每年可以带家人去不同的地方度假(变化)较难适应。

七、期望高的不一定你会选择,可能期望高的有较高的风险。

例子:A100%得到8000人民币B 70%得到10000元,30%什么没有。你会选择哪个?根据期望你会选择A,但是想想,你真的是根据期望选择的吗?

1、在得到的时候,正常傻瓜和理性决策者一样,都是规避者。在失去的时候,理性决策者是风险规避,正常傻瓜确实风险喜好。

2、理性决策者对得失的判断不受参照点的影响,而正常的傻瓜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3、正常傻瓜都是损失规避

例子:你有万分之一的几率在五年内莫名死亡,现在又一种药,可以消除这万分之一的几率,你愿花多少钱买?

现在一公司研制出来要,需要试验,会带来万分之一的几率在五年内莫名死亡,给你多少钱你愿意参加试验?

八、赋予效应:同样一件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觉得不怎么值钱,而一旦拥有之后,要放弃时就会感到这样的东西的重要性,索取的价格要高于不拥有时购买它愿意支付的价格。

安于现状:因为赋予效应使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更加珍惜,导致人们不愿意做出决策去改变的一种表现。

动迁的启示:搬迁的时候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是很常见的事情,住户往往不愿意迁出,这时候如果用下面的方案可能会有好的结果:承诺现在配给的房子作为过渡房使用,十年后,住户仍可迁回原址同样面积的房屋。(版权归《正常的傻瓜》作者所有)

语义效应:由于损失规避不仅让我们过于关注“失”而忽视“得”,有时候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来描述同一事物,会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例子:“主教,告诉我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吸烟”“不可以”“那我吸烟的时候可不

可以祈祷”“可以,我们可以任何时候祈祷”

例子:A原价300,要送货上门+30 B原价340,送货上门你会选哪个?

九、直接损失和未得利益:正常傻瓜没有把两种损失等同,总是对未得利益感觉不深。

这是一种欠理性的表现。注意到了一般意义上的损失,却对未得利益不够敏感。

例一:一人读了两年MBA,每年学费5万元,书费每年5000元,他读两年MBA的成本是多少?(容易忽略这两年不去读MBA去工作可以赚到的钱)

例二:一家饭店生意很好(外面有排队等候吃饭的人),你和一朋友去吃饭,饭后在包间里闲聊,这时候服务生让你们早点离开,你提出了一个要求:早点离开可以,能不能给我们打九折补偿我们早离开的损失?于是他拒绝了,你们继续聊。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为了10%而损失100%。

十、定位效应:对某一事物的第一判断,往往会决定或者影响着以后你对同类事物的判断。虽然这是很不理性和没有道理的,但是往往存在(《怪诞行为学》里面有详细描述)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不是按照经济学家说的考虑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根据一些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的。

一件事物的可评价性,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物特征的了解程度。

只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偏见在许多企业中存在,结果并非是最好的评价因素,优秀的企业要看它是不是有监督过程的机制。

总之,在评价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要求别人对当时他可以得到的信息负责。

如果您喜欢,需要转载,请注明出处,不胜感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oogny/p/3685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