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ACL16]RNN文法

原文链接: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Grammars

论文地址: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Grammars

代码地址: github

今天要介绍的这篇论文是来自NAACL16的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Grammars,主要贡献点就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文法RNNG,不同于传统的PCFG之类的文法,RNNG使用RNN来对句子和它的句法树的联合概率进行建模,因此它是一个生成模型。但是稍稍修改就可以改为判别模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基于转移的成分句法分析系统,并且转移系统是采用top-down方法的,也就是利用了句法树的前序遍历。

RNNG在语言模型任务上取得了当时的state-of-the-art结果,成分句法分析任务上,生成模型取得了媲美最好结果的F1值,而判别模型就差了点。本文最大的贡献点就是提出了生成式模型RNNG,说明了在数据量不是很大的时候,利用生成式模型可以提高成分句法分析的准确率。

摘要

RNN在语言模型和其他许多NLP任务上面都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是RNN只能捕捉到句子的序列特征,例如句子的句法结构等递归嵌套的结构信息无法用RNN捕捉到。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RNN建模出来的全新文法RNNG,建立在句子的句法结构之上,消除了PCFG的上下文无关假设。并提出了两种变体,一种是生成模型,可以用来句法分析和训练语言模型,另一种是判别模型,可以用来句法分析。

RNNG建立在top-down转移系统之上,top-down转移系统相比于bottom-up转移系统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二叉化,因为如果bottom-up转移系统不二叉化的话,REDUCE的状态就会有很多种可能,不知道到底归约栈里的几个结点。而top-down转移系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直接归约到第一个父结点为止就行了。本文应该也是第一个提出用RNN来实现top-down转移系统的,之前的方法都是用top-down的文法,或者是bottom-up的,例如Sochar2013的CVG,也是用二叉化后的RNN学习结点的语义表示。

RNN文法

RNNG定义为三元组 (N, Sigma, Theta) ,其中 N 是非终结符集合, Sigma 是终结符集合,并且 N cap Sigma = emptysetTheta 就是神经网络的参数集合。RNNG和传统的PCFG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它没有显式地指出语法规则是什么,而是蕴含在了神经网络中,在句法转移的时候动态的生成。

Top-down句法分析和生成

这部分主要介绍RNNG的两个变体,一个是top-down的句法分析系统,还有一个是稍稍修改后的生成系统。

判别式系统

这个判别式模型之前也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和普通的基于转移的句法分析系统一样,输入是一个句子 x ,输出是它的句法分析树 y 。主要组成部分有句法树栈、句子单词buffer、动作集合,每一步的动作有三种:

  • NT(X): 将一个父结点X移进栈里。
  • SHIFT: 从buffer中移一个单词到栈里。
  • REDUCE: 将栈顶的若干个结点归约为它们的父结点,并且出栈。

图1就是每个动作的状态变化过程,图2是判别式模型进行句法分析的示例:

v2-5bee100b95379266f91cc6a7099976b4_b.jpg


当然得给动作添加一些限制,首先记当前状态为三元组 (B, S, n) ,分别表示buffer、栈、当前栈里未归约的父结点数量,这个之前的博客没有提及过:

  • NT(X)动作只有当buffer不为空并且 n < 100 的时候才能进行。因为buffer空了的话就没有单词了,此时不可能移进新的非终结符了,并且要限制 n < 100 防止一元产生式无限生成下去。
  • SHIFT动作只有当buffer不为空并且 n ge 1 时才能进行。前者不用解释了,后者的话因为是top-down的,所以栈里至少要有一个父结点才能移进新的单词。
  • REDUCE只有当栈顶不是没有归约的父结点才能进行。
  • REDUCE只有当 n ge 2 或者buffer为空时才能进行。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 n ge 2,因为如果buffer不为空同时 n=1,那么这时候如果REDUCE的话,栈里就只剩一个非终结符了,只可能是根节点S,而buffer里还有单词,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记当前状态的可能动作集合为 mathcal{A}_D(B, S, n)

生成式系统

将上面的top-down转移系统稍稍修改即可得到生成式系统。区别有两点:

  • 首先没有了输入的buffer,取而代之的是输出的buffer T
  • 其次因为没有输入单词了,所以在需要输入单词的时候采用GEN(x)动作来产生一个新的单词 x ,然后移进栈里,取代SHIFT动作。

图3就是每个动作的状态变化过程,图4是生成式模型进行句法分析的示例:

v2-738515db5a60d3ae819a322c0bc97ad3_b.jpg


同样也要对其采取一些限制:

  • GEN(x)动作只有当 n ge 1 时才能进行,上面SHIFT限制已经解释过了。
  • REDUCE只有当 n ge 1 或者buffer为空时才能进行。这里再次解释一下,上面判别式模型限制条件是 n ge 2,为什么这里就变成了 n ge 1?因为生成模型没有输入buffer,所以即使 n=1时REDUCE了,以后不要再GEN(x)即可,直接结束分析

记当前状态的可能动作集合为 mathcal{A}_G(T, S, n)

转移序列

因为一棵句法树的前序遍历是唯一的,所以不管用判别式模型还是生成式模型,得到的动作序列也都是唯一的。对于句子 x 和句法树 y ,记生成式模型动作序列为 a(x, y) ,判别式模型动作序列为 b(x, y)

生成式模型

本文最重要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生成式模型,因为GEN(x)动作的存在,所以模型同时对句子 x 和句法树 y 的联合分布进行了建模。记当前状态的向量表示为 u_t ,那么联合分布可以表示为:

p(x,y) = prodlimits_{t = 1}^{left| {a(x,y)} 
ight|} {p({a_t}|{a_{ < t}})} = prodlimits_{t = 1}^{left| {a(x,y)} 
ight|} {frac{ {exp r_{ {a_t}}^T{u_t} + {b_{ {a_t}}}}}{ {sum
olimits_{a' in {mathcal{A}_G}({T_t},{S_t},{n_t})} {exp r_{a'}^T{u_t} + {b_{a'}}} }}}

其中 r_a 表示动作 a 的向量表示, b 表示偏移向量,都包含在了RNNG参数集合 Theta 里面,通过训练得到。

而当前状态的向量表示 u_t 由三部分得到,输出buffer的LSTM输出 o_t 、栈的LSTM输出 s_t 、历史动作序列的LSTM输出 h_t ,然后经过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得到:

u_t = 	anh (W[o_t; s_t; h_t] + c)

Wc 同样也包含在了RNNG参数集合 Theta 里面,下图是三个LSTM的示例图:

v2-92b582a6677df853e79280a3a3858e2f_b.jpg


句法成分组合

在REDUCE操作时,需要将若干个子结点归约为一个父结点,为了得到父结点的向量表示,再次利用一个LSTM对子结点序列进行编码,同时在首尾加上父结点,结构图如下所示:

v2-173ef28e9423b90f9160096519416c72_b.jpg


单词生成

单词生成采用softmax寻找概率最大的单词,但是单词数量可能十分巨大,所以采用分层softmax的思想,首先预测当前动作是不是GEN,如果是GEN,记单词总数为 {left| { sum } 
ight|} ,再将单词平均分成 {sqrt {left| sum 
ight|} } 个类别,用softmax预测属于哪个类别,然后在那个类别里再用softmax预测输出哪个单词。这样时间复杂度就从 Oleft( {left| sum 
ight|} 
ight) 降到了 Oleft( {sqrt {left| sum 
ight|} } 
ight)

参数训练和判别式模型

模型最终训练目的就是使得联合概率最大。

而只需要将输出buffer改为输入buffer,GEN动作改为SHIFT动作,然后重新训练,就可以将模型变为判别式模型了,输出给定输入句子下概率最大的句法树。

通过重要性采样进行推理

本文的生成式模型另一大作用是训练语言模型 p(x) ,根据边际分布公式 p(x) = sum
olimits_{y in mathcal{Y}(x)} {p(x,y)}

可以直接得到 p(x) ,但是一句话的句法树可能性是指数级别的,不可能一一枚举,这时候就要用到重要性采样算法。

首先定义一个比较容易得到的条件分布 q(y | x) ,它满足如下性质:

  • p(y | x) > 0 可以推出 q(y | x) > 0
  • 服从分布的样本很容易得到。
  • q(y | x) 可以直接计算得到。

可以发现,上面的判别式模型得到的条件分布符合上面的性质,所以这里直接用判别式模型来进行采样。

这样 p(x) 就变为了:

p(x) = sum
olimits_{y in mathcal{Y}(x)} {p(x,y)} = sum
olimits_{y in mathcal{Y}(x)} {q(y|x)w(x,y)} = {E_{q(y|x)}}w(x,y)

其中重要性权重 w(x,y) = p(x,y)/q(y|x)

最后如果根据分布 q(y | x) 采样得到了 N 个句法树样本,那么用蒙特卡罗方法就可以估计出 p(x) 了:

{E_{q(y|x)}}w(x,y) approx frac{1}{N}sumlimits_{i = 1}^N {w(x,{y_i})}

实验

实验部分主要说一下PTB上的句法分析和语言模型吧,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句法分析和语言模型的结果:

v2-3b251f9bb6abe3545935b6777e888e0b_b.jpg

v2-f573f024007b7d43830eff8679396156_b.jpg

句法分析方面可以看出,生成模型效果要远远好于判别模型,生成模型效果也接近了当时的最好结果。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小数据集上面,生成模型效果要更好,而在大数据集上,判别模型效果可以赶上生成模型。

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是,判别式模型就是每一个状态直接贪心argmax找到概率最大的动作,然后生成句法树。而生成式模型是利用判别式模型采样出100个概率比较高的句法树,然后用生成式模型计算它们的联合概率,重排序选择概率最高的句法树。

语言模型方面,结果要比最好结果高了一点。

总结

RNNG这个文法是个生成式模型,建模了句子和句法树的联合分布,稍稍修改即可应用到句法分析和语言模型中,效果也非常的好。

最后,我再简要梳理一遍RNNG的主要训练过程,因为这篇论文也看了整整两天,还是看的头大,一些细节可能还是没完全搞清。

首先利用生成式模型对每句话进行训练,在每个状态计算正确的动作的概率,然后训练使得概率之积最大。

然后应用到句法分析中,只需要修改为判别式模型即可。

最后应用到语言模型中,由于需要用到重要性采样,所以直接利用判别式模型生成若干样本,然后根据算得的条件概率计算语言模型句子的概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odweiyang/p/1220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