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ACL19]基于DIORA的无监督隐式句法树归纳

原文链接:

Unsupervised Latent Tree Induction with Deep Inside-Outside Recursive Autoencoders

论文地址:

Unsupervised Latent Tree Induction with Deep Inside-Outside Recursive Autoencoders

代码地址:

iesl/diora
今天要分享的这篇论文来自NAACL2019,主要利用inside-outside算法推理出给定句子的句法树,不需要任何的监督,也不需要下游任务作为目标函数,只需要masked语言模型就行了。

介绍

无监督句法分析是现在比较热门,也有很多东西可做的方向。有监督的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感觉做不下去了,所以做一做无监督的试试。

这篇论文主要用inside-outside算法算出每个span的表示和分数,然后最大化每个叶子结点的分数,类似于bert的masked语言模型。不用像之前的工作那样,需要最后得到句子和短语的表示,然后用来做下游任务。

本文模型简称叫DIORA,也就是Deep Inside-Outside Recursive Autoencoders。inside步骤其实类似chart parser的前向过程,outside步骤用来重构每个单词。

DIORA在好几个数据集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提升。

为了理解这篇论文,推荐先去看一下inside-outside算法:

Inside-outside Algorithm in PCFG

DIORA

这篇论文的符号定义有点奇怪,以往都是用span的左右边界 (i, j) 来表示的,但是这篇论文只用几个数字 i 来表示,顺序是按照chart表自底向上,从左向右。也就是按照span长度从小到大排序,相同长度的按照左边界从小到大排序,然后依次给上标号。

首先给定长度为 T 的句子 x_0, x_1, ldots, x_{T-1} ,每个单词 x_i 都有一个预训练的词向量 v_i 。本文中只讨论二叉树,所以预先将句法树进行了二叉化。

对于短语 k ,定义它的inside向量为 ar a(k) ,outside向量为 ar b(k) ,inside分数为 ar e(k) ,outside分数为 ar f(k) 。定义它的儿子结点对的短语集合为 {k} ,例如 i, j 两个短语可以结合成短语 k ,那么 i, j in {k}

Inside过程

首先对于叶子结点,用一个线性变换算出它的向量表示和得分:

egin{align}         left[ egin{array}{c} x \ o \ u end{array} 
ight] &= left[ egin{array}{c} sigma \ sigma \ 	anh end{array} 
ight] (U_{psi}v_k + b) \         ar a(k) &= o + 	anh (x odot u) \         ar e(k) &= 0     end{align}

其实这就类似于Tree-LSTM的结点函数,因为叶子结点肯定存在的,所以所有叶子结点得分都初始化为0。

然后对于任意一个高层的结点 k ,它的儿子结点对的集合为 {k} 。对于其中的任意一对结点 i, j ,定义它俩组合的分数为:

hat e(i, j) = phi (ar a(i), ar a(j); S_{alpha})+ ar e(i) + ar e(j)

其中 phi 函数是一个双线性函数:

phi (u, v; W) = u^T Wv

然后用softmax函数算出每一对 i, j 的权重:

e(i, j) = frac{exp(hat e(i, j))}{sum_{hat i, hat j in {k}} {exp(hat e (hat i, hat j))}}

最后加权求和求出短语 k 的inside得分:

ar e(k) = sum_{i, j in {k}} {e(i, j)hat e(i, j)}

下面就是计算短语 k 的inside向量了,首先用TreeLSTM或者两层MLP算出结点对 i, j 的向量表示:

a(i, j) = {
m Compose}_{alpha} (ar a(i), ar a(j))

然后根据刚刚算出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inside向量表示:

ar a(k) = sum_{i, j in {k}} {e(i, j) a(i, j)}

Outside过程

outside其实计算方法和inside很类似,只是不是通过短语 k 的两个儿子来计算了,而是通过它的父亲结点和兄弟结点计算。

首先看一下下面这张模型图:

v2-0a86b69195a975cc6868bb137b4776e5_b.jpg
左边是inside过程,右边是outside过程

左半部分inside过程很好理解,右半部分注意的是 k 表示的是当前要求的结点, j 表示的是它的父结点, i 表示的是它的兄弟结点。

类比inside过程,首先初始化根结点,注意本文中根节点并没有用inside得到的根结点表示,而是随机初始化的。然后对于下层的结点 k ,计算它的某个父结点 j 和兄弟结点 i 的配对得分:

hat f(i, j) = phi (ar a(i), ar b(j); S_{eta})+ ar e(i) + ar f(j)

然后还是用softmax函数算出每一对 i, j 的权重:

f(i, j) = frac{exp(hat f(i, j))}{sum_{hat i, hat j in {k}} {exp(hat f (hat i, hat j))}}

注意这里的 {k} 其实表示的是短语 k 的父结点和兄弟结点配对的集合了,和inside过程不一样,但是论文里并没有说。

然后加权求和求出短语 k 的outside得分:

egin{align}     b(i, j) &= {
m Compose}_{eta} (ar a(i), ar b(j)) \     ar b(k) &= sum_{i, j in {k}} {f(i, j) b(i, j)}     end{align}

在本文中这个 {
m Compose} 函数和inside过程中的是用的同一套参数。

目标函数

因为是无监督语料,所以最后的监督只能回到每个单词上面来,用语言模型来训练。对于单词 x_i ,用 ar b(i) cdot ar a(i) 来表示包含这个单词的所有可能的句法树的得分总和。这里采用margin-loss来作为损失函数:

L_x = sum_{i=0}^{T-1}sum_{i^*=0}^{N-1} {max(0, 1-ar b(i)cdot ar a(i) + ar b(i)cdot ar a(i^*))}

其中 N 是采样的负样本数量,当然这里符号写的感觉也有一点小问题,首先没有写出 i^* 
eq i ,其次 i^* 是随机采样的,并不是从0到 N-1 ,范围其实也在0到 T-1 。不过意思懂了就行,采样是根据词频。

解码过程

预测阶段要解码出句法树,这就很简单了,用的是传统的CKY算法,只需要使用到inside得分 e(i, j) 就行了,下面是伪代码:

v2-a79b2ccd40658f8126ab40aa511271e3_b.jpg
CKY解码算法

实验

无监督成分句法分析

首先是在二叉化后的PTBMultiNLI数据集上的结果:

v2-cbc3e18d3959a26b40763eb75371f87b_b.jpg
PTB测试集结果

v2-9d0d557d090fc5cb538fd5f672a68f0c_b.jpg
MultiNLI结果

+PP表示做了后处理,也就是预测的时候去掉标点,最后直接把标点连接到根结点,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从PTB数据集结果可以看出,DIORA+PP的提升是最大的(ON-LSTM由于论文发表时没有出代码,所以没有实现),而其他几个模型提升很小甚至还有下降(PRPN-LM)。

并且DIORA产生出的句法树的平均深度是最深的,这也是由于这个模型和前两个模型(PRPN、ON-LSTM)的区别导致的,前两个模型并没有显式地对句法结构进行建模,没有办法得到没有短语结构的表示,而DIORA是按照常规的句法分析的框架来做的,可以显式地得到每个短语的表示与得分。

MultiNLI结果类似,但是有个区别就是,这个数据集的句法树不是标准的,而是通过斯坦福的parser生成的,所以不一定对。所以这个数据集其实考量的是模型对另一个已知模型的拟合能力。

然后是WSJ-10WSJ-40上面的结果,也就是PTB中长度不超过10和40的句子组成的数据集:

v2-7ff119b60cceb1447b7019dd143e27b9_b.jpg
WSJ-10和WSJ-40结果

这里为了和之前的论文统一,没有进行二叉化,所以预测出来的句法树F1值有个上限,就是上表中的UB值。可以看出WSJ-40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在WSJ-10上面没有一个神经网络方法能超过之前的传统方法(CCM和PRLG),说明句子长度过短,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无监督短语分割

这个任务就是看模型识别出了句子中有多少个短语,其实包含在刚刚的句法树结构中了。数据集还是用的PTB,结果如下:

v2-15b1ce71cea65397512115983ecf0032_b.jpg
PTB短语分割召回率

可以看出除了两个短语类型,其他短语类型识别出的召回率还是很高的。

短语相似度

短语相似度任务是这样的,首先用DIORA算出每个短语的表示,然后两两短语之间算cos相似度,对于一个短语,如果与它最相似的K个短语的label和它一样,那么这个短语就预测对了。下表是在CoNLL2000和CoNLL2012数据集上的准确率:

v2-594857a6486b6050fe205784d2893935_b.jpg
短语相似度结果

其中ELMo分为三种设置,CI表示只输入短语的每个单词然后取平均得到短语表示,SI表示输入一整个短语,最后一个就是输入整个句子了。DIORA的话用短语的inside和outside表示拼接得到。

结果表明,CoNLL2000中DIORA效果最好,但是CoNLL2012的话ELMo效果最好,这也说明了DIORA在细粒度的语料上还有提升空间。还有一点奇怪的就是,在CoNLL2012上,ELMo-CI的效果竟然比ELMo-SI还要好,这也是没法解释的。

最后就是一些模型设置,比如TreeLSTM和MLP对效果的影响,这些部分就去看论文吧。

总结

未来工作主要放在:

  • 提升细粒度语料准确度。
  • 训练更大语料,增加额外的目标函数
  • 跨领域、跨语言。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odweiyang/p/1220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