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GIS与地理学语言

             

       二十一世纪初,也就是我们这代人生活的昨天和今天,伴随着"空间觉醒",GIS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以地学原理为依托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学术界被称为是第三代地理学语言。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号称是中国GIS之父的陈述彭老先生提出来的。这种"空间觉醒",今天看来,在非地理学领域的应用甚至要多些。那么,我们自然会想到一句话: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事物都和地理位置有关。似乎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既然GIS是第三代地理学语言,首先解释一下前两代地理学语言是什么。

  古人通常用诗词来表达地理位置和与地点相关的地理时空特征。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这句诗词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又如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又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且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平定安史之乱后急于回家的喜悦之情,诗词中描述了从重庆嘉陵江到重庆东大门巫峡再到湖北襄阳,最后到河南洛阳的地理位置关系。因此,我们把通过诗词和谚语等用文字描述地理位置及特征的表达方式称作是第一代地理学语言。

  我们通常将纸质地图表达地理位置的方式称作是第二代地理学语言,当然也包括古代印在丝布或墙壁上的地图。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期,都是最主流的地理信息表达方式。当我们打开纸质地图时,所能看到的信息永远都是有限的。地图的比例尺永远决定了一幅纸质地图的详细程度和范围,而且保存手段有限。

  以上便是前两种地理语言的表达方式。GIS最终的表达方式相对于纸质地图而言,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通过点、线、面等方式表达地理要素。单从可视化表达方面来说,GIS的计算机显示、空间数据分层和数据库存储使其表达地理要素的方式远远优于其他方式。在GIS中,根据不同的性质对地理要素进行分层,我们可以通过图层的可见性来控制地图内容的显示与否,让其只显示我们感兴趣的图层;通过缩放地图,来控制地图的显示范围和详细程度。

  上面这些,也只是GIS最基本的特点。而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使这种新一代的地理学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能力更为强大。如今,GIS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概念。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GIS,但却在使用它,比如导航和百度地图等。就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一样,GIS乘着各种高新技术的东风,也在不断第升华着自身的能力。从二维GIS到三维虚拟地理环境,再到正在火爆的增强现实,我们目睹着它的进步,也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惊喜。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issuifeng/p/417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