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1 20189221 《构建之法》第 3 周学习总结

2018-2019-1 20189221 《构建之法》第 3 周学习总结

第 3 章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3.1 个人能力的衡量与发展

IC(Individual Contributor)在团队中的流程:

  • 通过交流、实验、快速原型等方法,理解问题、需求或任务
  • 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并估计工作量
  • 包括寻找以前的解决方案,因为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
  • 与相关角色交流解决问题的提案,决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 执行,把想法变成实际中能工作的代码,同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其他特性(例如程序的效能等)
  • 和团队的其他角色合作,在测试环境中测试实现方案,修复缺陷(Bug)。如果此方案有严重的问题,那么就考虑其他方案
  • 在解决方案发布出去之后,对结果负责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最终软件的质量。

初级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1. 积累软件开发相关的知识,提升技术技能(如对具体技术的掌握,动手能力)

例如:对Java、C/C++、C#的掌握,诊断/提高效能的技术,对设备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内核调试器(Kernel Debugger)的掌握;对于某一开发平台的掌握。

2. 积累问题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对医疗或金融行业的了解)

第一点和第二点都可以在很多简历上都可以看到,也可以比较容易地检测出来。随着经验的增长,一个工程师可以掌握更广泛、更深入的技术和问题领域的知识。

3. 对通用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

这一方面就比较虚,什么是好的软件设计思想?什么是好的软件工程思想?一个工程师开了博客,转发了很多别人的文章,这算有思想么?另一个工程师坚持做任何设计都要画UML图,这算有思想么?

4. 提升职业技能(区别于技术技能)

职业技能包括:自我管理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执行力,这些能力在IT行业和其他行业都很重要。

5. 实际成果

绝大部分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成果都是可以公开的,你参与的产品用户评价如何,市场占有率如何,对用户有多大价值?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3.2 软件工程师的思维误区

分析麻痹

想弄清楚所有问题所有依赖关系之后再动手

不分主次

想解决所有的依赖问题,想马上动手修复所有的主要和次要的依赖问题

过早优化

很容易在局部问题上进行过多优化,无视其对全局的重要性

过早扩大化/泛化

很容易将原本的特定环境下的具体问题扩大化/泛化成类型问题,将问题复杂化,使合作难度加大

3.3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证明个人能力的办法和模型:

  • 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认证)
  • 职业认证(各大公司)
  • 认证项目(行业协会)

职业成长

知识:迈克康奈尔把相关的软件知识分为十大知识领域。

一个工程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入门(Introductory);熟练(Competency) ;带头人(Leadership);大师(Mastery)

  • 阅读:4—6个经典文献的深入分析和阅读
  • 工作经验:要参与并完成6个具体的项目
  • 课程:要参加3个专门的课程有些级别

职业成长:
微软职业等级:

数据库系统:

3.4 技能的反面

要想解决低层次问题,在有一定编程基础的条件下,努力解决中间层次问题,了解高层次问题。
精通编程工具和编程语言--->算法技能,程序设计技能--->深刻理解项目实现
不能停留在舒适区,尽量不让自己陷入恐慌区,保持在学习区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dman/p/1002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