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_王阳明《传习录》2

忙于工作,倏忽近三个月时间过去了,没有时间去照顾博客,真是日月如梭啊,这一段过去了,新一段再开始。继续这个“心”的旅程吧,看看守仁的心学,到底探究的是什么?

【7】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释:‘格’,说的是一个动作,剔除不正之处,达到全明无晦状态,‘格物’通‘穷理’,‘穷理’就是‘明明德’。

感:此文说的还是一个修炼的方法,既到心无杂念之时,那一轮明月自然浮起。

【8】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释:‘知是心之本体’,一颗无晦的本心,自然是明白的,不是后天教育的;‘胜私复理’,摒其晦暗,复其光明;‘致其知’,使得心之流明,充塞无碍。‘知致则意诚’,既是内心朴实所发,而无后天宣教,则自然是诚而无假。

感:心本是明的,但因为私意障碍,被遮蔽了,因此有惶恐、无助、妄为,需用功,恢复心之本明。

【9】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

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箇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如發見於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箇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於文』,便是『約禮』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释:‘博文为约理功夫’,如果想明白文章背后的道理,还是需要博览文章的,约理就是归约博文后面的道理。

感:做什么事情,就从脚下用力,自然会见得本性天理。

【10】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並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

释:‘道心’,光明无碍之心;‘人心’,狭隘失正之心;‘语若分析’,表面上看说得两个事没有关系;‘天理人欲不并立’,心正为光明状态,心偏为晦暗状态,在同一时刻,不会同时存在。

感:此文为驳‘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这样的观点,守仁认为心就一颗,要么明,要么昏,指明不要去外边找道心,道心就在心内。

【11】愛問文中子、韩退之。

此文较长,就不转录了。

释:徐爱问王通和韩愈两人的成就。

王通,隋朝人,不知道此人有多牛,看看他教过的人就知道了:杜如晦,魏征,李靖,陈叔达。。。。。。。,王通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培养了一大批各色人才。38岁去世。

韩愈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

感:此文较长,看个大概,通过王通,韩愈说起,一个重天理本意,一个重文章词饰,守仁主张削繁就简,文中提到孔子见天下大乱,是由于文章繁多,而践行泥弱,孔子不得已删述六经,而纷纷之说尽废,儒学要旨始得立,其中说到“聖人只是要刪去繁文,後儒卻只要添上”。大道至简,有些人徒以伪饰为功,是个鲜明对比。

【12】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後世不可復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後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論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則亦不可復矣。」

释:‘唐、虞’,尧与舜;‘三代’,夏,商,周;‘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不明白其根本原因,而只究于细枝表象。

感:守仁认为人们如果只关注细枝表象,则会失去对本源的正确认识。舍本求末是最恰当的比喻。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ran/p/276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