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_合成孔径雷达技术_一些基础知识点

由活塞式振动声源发出的一束平面平性波束经过一段特定的传播距离d之后将发生扩散现象,其中d=D2/4λ。D为圆形声源的直径。

近场区(菲涅耳区)声束可做平行传播  近区场(菲涅尔区);    Rp <2L2S

远场区(弗朗赫夫区)声束发散区域   远区场(夫琅和费区);  Rp>2D2

Φ=λ/D;Ls=ΦR0。

例如:
X波段,波长λ 3cm,D=2m,R0=20公里,得到:合成孔径长度LS =300米,2D2/λ=267米,2L2S/λ=6000公里。

由d=D2/4λ可知,D越大d越大,即指向性变好;λ变大,d变小,指向性变差。λ=c/f,当f变大时,λ变小,指向性变好,即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雷达在一个位置发射并在同一位置接收,然后跳到下个位置发射和接收。如此继续下去。这种近似对每次发、收显然是合理的。因为在一次发、收中可以不计多普勒频移,即认为发、收位置重合。这种近似对若干次发、收一起考虑也是允许的。因为实际雷达天线在发、收之间的位移是很小的(小于方位分辨单元宽度)。这里只不过是把距离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用小阶梯变化近似而已。

(1)“快”时间(距离时间): t   
在一个脉冲重复周期内,电波在SAR与目标之间的往返时间。包含在信号包络函 数和相位函数中的时间,反映信号的变化。 

(2)“慢”时间(方位时间):s=x/va
代表SAR在方位上的位置。仅包含在信号延迟中的时间.反映载机运动引起的位置变化。  “慢”时间与多普勒频率特性具有锁定关系。

在信号的持续时间里,载机前进所引起的雷达位置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 在考虑信号变化的“快”时间间隔(即信号持续时间)里,“慢”时间变化为零.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分开. 随“快”时间而变的信号决定了雷达的距离向分辨率,而 随“慢”时间而变的载机运动,则决定了雷达方位向分辨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nnyman/p/437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