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6 学期总结

  最近很忙,也快要快放假回家了,抽个时间将这个学期经历过的事情总结一下。

  这个学期,可以说是大学中过的最充实和最丰富的一个学期。这个学期中我做了很多有以前没有尝试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很高兴也很充实。蚁群算法项目、专业基本功大赛和仿真大赛是我这个学期的里程碑。


   1、蚁群算法项目

  可以说这是我大学中做的第一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有经费支持。

  呵呵,可能你会对此感到不屑,但是我想说这个项目对我意义重大。因为,在这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从开始接触蚁群算法、遗传算法,以及蚁群算法的初步实现,我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First.在开始学习蚁群算法的时候,完全不懂。只能看一些国内的论文来打一打基础,但是国内的论文大部分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中国学术的通病,之后我也会提到这一点。后来,我慢慢看蚁群算法的代码,一边收集和阅读论文,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收获颇大。在这段时间内,我对国内的被引用较高的蚁群算法文献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蚁群算法的原理滚瓜烂熟。也对蚁群算法的变种:最大最小蚁群算法、排序蚁群算法和蚁群系统等算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这些算法的了解,我对TSP问题和蚁群算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蚁群算法就是一个近似遍历的搜索算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蚁群算法对城市数量在200以内的TSP问题还是可以得出近似解(误差在5%以内)的,但如果TSP城市数量较多,蚁群算法得出的解就不是很正确。对于问题eil101.tsp,城市数量为101,蚁群算法得出的结果如下,可以用肉眼看出,这个解与最优解相差甚远。蚁群算法对eil101问题求解

  After.后来到了项目的中期,项目需要进行检查。于是要有项目阶段性成果,这个成果就是学术论文。在没有这个项目之前,我对学术论文一直有着一种敬仰的态度。但阅读了很多的国内论文后,我发现绝大部分关于蚁群算法的论文也不过如此,都是copy。但是因为自己这段时间也没有进展,所以我也差不过copy了一份,发了一篇EI。写过论文才知道,论文的格式和排版是非常蛋疼和耗时间的事情。我发的论文估计没人看,我也没打算别人看。学术论文之间的质量差别太大,SCI与EI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Now.发表了论文之后,我正好有一段空余的时间。于是将最大最小蚁群“深入”研究了一下,也有一点自己的收获。蚁群算法机器改进算法不能很好的求解精确解,只有通过其他算法的融合才能进行求解,因为蚁群算法本质上就是一种概率型算法。于是我想过将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进行融合,但改进效果不明显,因为遗传算法自身也是概率型的。后来在看到别人的文章后,将边交换加入蚁群算法,效果比较好。边交换最大最小蚁群算法效率较高,对城市数量在4000以内的TSP问题可以得出精确解,如下图。但是后来我没有空余时间了,第二篇论文也没有开始。


   2.专业基本功大赛

  专业基本功大赛我参加的是程序设计组,参赛作品用了之前的蚁群算法。不过参加专业基本大赛的时候,我正在赶第一篇论文,只是将基本的蚁群算法进行了实现,最后获得了三等奖。学校内部的比赛参加的人不是太多,但通过这次比赛还是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向他们学习。


   3.仿真大赛

  仿真大赛的参赛分为:校内比赛和全国比赛。仿真大赛也是我参加的最高级别的比赛了,感谢我的组员康儿和组长茹姐。

  在校内比赛,由于我们小组的方向有了偏差,只获得了三等奖。我也为此懊恼了一段时间。仿真比赛注重的是模型和仿真的过程,以及仿真的结果。现在回想起来好后悔,结果就是参加国家赛的时候要自费,-_-!。

  在国家赛中,我个人感觉我们小组表现的不是太好。可以分为两点原因:第一,专业功底不深,尤其是对神经网络不熟;第二,队员人在曹营心在汉。这里我要自我批评,我那段时间没有好好的投入到比赛中。让组长茹姐担负了巨大的压力,这是我的过错。

  在参加完仿真比赛后,我感觉就像国庆放假,也因此休息了大约一个星期。参加仿真大赛给我的体会就是,自己正的太渺小了,自己的算法功底太差,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要多看书,多做笔记。


   4.吉他

  吉他是我在大三下学期的一个重要收获,吉他已经成为我空余时间休息和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最开始学习吉他的目的就是追妹子,虽然现在没有妹子,但弹吉他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在空余时间,谈一首曲子,很悠闲,我爱吉他。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nlay/p/382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