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与我的职业选择

俗话说的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后者的理解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前者,就在我踏入职场的那一瞬,我恍然间领悟了。

我大学学的是商科,毕业很自然的进入了别人看似光鲜的垄断行业------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不断的冲击这传统僵硬的体制时,在内部的我却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如同掉进了黑洞一般,只能随着大流漂着,而这股潮流却不在巅峰,更像是倾泻而下的瀑布。

就在苦苦思索人生方向而不可得时,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如一盏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浪潮之巅》内容极其丰富,介绍了包括AT&T、IBM、思科、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Dell等多家公司的兴衰及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不管这些公司今日如何,他们曾经都站在是时代的浪潮之巅过,作者通过细致详尽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一副广阔绚丽的图景。在这本书中有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IT公司、有风云诡谲中推动技术发展的资本力量、有与互联网公司共生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对未来世界前景技术的展望。吴军老师从技术、资本、制度多维度角度解读IT历史,让我们明白那些巨头何以能够立于浪潮之巅,又何以长青不衰或烟消泯灭。

方向

大学期间读过一遍《浪潮之巅》,当时只是以读科技历史的心态去读的。而在困惑和迷茫时重读,我收获了更多对行业和职业的理解,也坚定了自己转行的信心。

文中最振聋发聩的当属公司基因的论述,作者认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的,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的命运。《腾讯传》中讲到,腾讯早起虽然发展迅速,却因为山寨饱受争议,而在经历了“3Q大战”的冲突之后,痛定思痛,自我解剖,最终走向了开放。

当公司的老同事时不时跟我们新人回忆十年前银行业的光辉岁月和优厚福利时,我就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方向,按下决心,必须果断跳出这个耗费人心力的黑洞。

在街边扫二维码买杂粮煎饼的时候,不禁感叹,我们十分有幸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概是最有希望赶超美国的一个行业了。正如雷军所说,“如果找对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如果不想成为一头肥猪而是飞猪,我想互联网大概是比较好的方向,于是我开始寻找进入该行业的切入点。经过对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我选择从技术角度切入。

行动力

吴军老师谈到写书的初衷说:“时间才是我最大的财富,我要把它投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我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而要想赶上这波浪潮,更重要的是行动力。商业的竞争瞬息万变,也许只慢别人一步就会步步落后。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互联网公司尤为如此。畏首畏尾要不得,完美主义也要不得,做出原型,快速迭代,这是互联网公司的常见发展模式。

参考如此,我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行动计划。首先确定了互联网的切入点,进入职位是技术岗位。接着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网络信息选定了Python语言开发方向。接下来学习语言基础、操练实战项目、投递相关岗位,进入岗位工作。转行后的第一份的公司比较不规范,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转行。但我接受了快速迭代的思路,入职之后,分析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半年后跳槽到了现在的公司。现在的环境相对满意,工作也很有成就感。个人的感受是,只要方向对了,快速的行动修正迭代,能够加速自己的成长。

持续性

书中讲到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它不需要多少人力,一旦运作起来便能自己产生利润,持续发展。好的氛围也一样,一旦形成了就会形成无形的吸引力,不断吸引新的技术人才和创新的发展。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虽然工作强度大,但硅谷的技术氛围、梦想与机会的吸引力,让很多人痴迷于此。

转行后我也常常思考,自己成长的动力源于哪里?工资、技术、环境,这些貌似都不是必须的。我发现我自己有种强烈的影响别人的倾向,不管是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还是通过技术去攻克一些难题。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的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心得,关于技术、生活、读书,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看待,想通过一点行动,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帮助他人,影响他人。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所说,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持续行动,收到反馈这一模式就类似于一种良好的商业模式,催促着自己不断的成长与前进。

职业的重新选择,让我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真的十分感谢在最困惑的年纪读到了《浪潮之巅》,让我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认识了新的自己,发现了未知的可能。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verfight/p/749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