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体 '固有类别' 与 '实际使用类别' 分离的情况,结构体定义方法

在面向接口、面向对象编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实际物体类别与定义类别相分离的情况。

例如,我们有三种物体,他们的固有类别分别为: TYPEA,TYPEB,TYPEC。在我们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将他们分成 2 组: Group1,Group2。

那么,我们在定义结构体和物理类别时,需要注意对 Group 进行定义。定义物体具体属性和结构体如下:

#define TYPEA (0x01UL << 0)
#define TYPEB (0x01UL << 1)
#define TYPEC (0x01UL << 2)

typedef struct foo_t {
   ...
   uint64_t group1;
   uint64_t group2;
   ...
} foo_t

在定义具体类型时,我们可以进行具体物体分类的实现:

foo_t fooA = {
    .group1 = TYPEA | TYPEB;
    .group2 = TYPEC;
};

foo_t fooB = {
    .group1 = TYPEA;
    .group2 = TYPEB | TYPEC;
};

uint64_t thingA = TYPEA;
uint64_t thignB = TYPEB;

通过定义,我们实现了两种具体的分类方式,fooA 和 fooB,并且实现了具体分组和物品类型的关联。并且,我们定义了两个具体的事物,thingA 和 thingB。

在实际编程过程中,我们对 thing 的判断方式如下:

uint64_t thingX = ...;

if (thingX & fooA.group1) {
    printf("ThingX insert into A.group1
");
} else if (thingX & fooA.group2) {
    printf("ThingX insert into A.group2
");
}

在具体代码使用过程中,我们不必再关心物品的固有类型,以及分组的类型。当需要修改分组类型时,我们只需要修改 group 定义时的类型,就能够实现类型的变更。

通过分组的抽象,与对抽象结果的使用,可以减少后期代码维护时的工作量。

当我们需要检测分析信息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实际的类型,进行检测:

if (fooA.group1 & TYPEA) {
    printf("A.group1 contains TYPEA");
}
if (fooA.group1 & TYPEB) {
    printf("A.group1 contains TYPEB");
}
if (fooA.group1 & TYPEC) {
    printf("A.group1 contains TYPEC");
}


if (thingX & TYPEA) {
    printf("thingX belong to TYPEA");
} else if (thingX & TYPEB) {
    printf("thingX belong to TYPEB");
} else if (thingX & TYPEC) {
    printf("thingX belong to TYPEC");
}

在开发后期,可能会出现新的分类方式,对原有类型进行了分离。例如:TYPEA 分离成 TYPED 和 TYPEF,修改信息如下:

#define TYPED (0x01UL << 4)
#define TYPEF (0x01UL << 5)
#define TYPEA (TYPED | TYPEF)

通过对 TYPEA 的分离,原有 TYPEA 的逻辑并不需要进行更新,TYPED 和 TYPEF 相关的新逻辑添加就可以了。

这种情况下,原有类型 fooA 相关代码不需要进行更新,而新类型 fooX 可以添加 TYPED 和 TYPEF 的操作。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lta/p/688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