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unting_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职能: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

会计核算方法:

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②复式记账、

③填制和审核凭证、

④登记账薄、

⑤成本计算、

⑥财产清查、

⑦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概括为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4.会计核算内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③债权(应付和预付)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④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投入资本)增减;

⑤收入、费用、支出、成本的计算;(全体股东的货币性出资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⑦其他事宜(期末调整事宜、财产清查、企业合并等)

5.会计记录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可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或,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6.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持续经营(时间范围)、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7.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财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如实反映)、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基本质量特征);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次级质量特征)。

   ①可靠性:横向要求确保会计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纵向要求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横向可比性要以纵向可比性为前提,以可靠性为基础。

   ②实质重于形式质量要求:应当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③谨慎性:要求不可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9.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财务状况)静态要素;

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经营成果)动态要素。

会计要素计量:历史成本、现值、可变净现值、公允价值、重置成本

10.资产: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资源;

11.负债: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负债会导致资产减少、权益或另一项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12.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分类“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A.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B.利得: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流入;

C.损失: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特点:①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即由资产减去负债后的金额确定;

       ②没有单独的确认标准,确认标准依附于资产和负债确认标准;

       ③增减变动都必须按有关法律、制度、章程或合同执行。

特征:①除非发生减值、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13.收入:指由企业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符合的收入确定条件的列入利润表。

(会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14.费用:指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符合费用确定条件的列入利润表。

(会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分类:费补偿性费用(基建支出、基金支出)、补偿性费用(生产费用、期间费用)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和销售税金;期间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以下举例情况不形成费用,不可以确认为费用:

①购买资产而支付银行存款,只是资产内部的变动;

②用于偿还负债的现金支出也不是费用。

15.利润: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费用配比结果,没有单独的确认标准。

  分类: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16.会计科目: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也是经济业务按惯例要求归类后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也是编制记账凭证,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设置会计账户的基础、复式记账的基础。

17.总分类账户:称为一级账户,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只反映总括情况,只能用货币量进行金额核算。

18.余额:是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额相抵后的差额,按照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19.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口径一直,性质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通用;

   ①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②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20.复式记账法: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系统地放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可以清楚反映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系统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试算平衡,检验账户的正确性。

21.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信息的一种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账户结构:指账户的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和可能存在的账户余额的方向和内容)

   ①资产类:“借”方表示资产增加和权益减少,“贷”方表示权益的增加和资产的减少,期初余额登记在借方,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期初余额在贷方,期末余额在贷方;

   ③成本类:“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期初余额在借方

             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期末余额

   ④损益类:A.收入类:“借”方登记减少数或转出数、“贷”方登记增加数,没有余额;

             B.费用类:“贷”方登记减少数或转出数、“借”方登记增加数、,没有余额。

22.会计凭证:指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据以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薄的依据。根据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3.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文件。

   ①按照取得来源分类:自制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分为:一次凭证的填制、累计凭证的填制、汇总凭证的填制)

   ②按照格式不同分类:通用凭证、专用原始凭证。

24.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分类,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薄的直接依据。

   ①按内容分: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

(转账凭证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登记总账和明细账)

(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是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依据)

   ②按填列方式:复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容易出差错不便于查找)。

               A.复式记账凭证:指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所反映的一种凭证,如收款、付款、转账、通用凭证。

25.除了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的记账凭证都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包括如期末将“主营业收入”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类似情况也要附原始凭证。

26.会计凭证的保管工作: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

①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遗失时,应取得原单位签发的盖有单位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始凭证号码、金额、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可以代为做原始凭证;

②若原始凭证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火车票丢失,则由当事人写说明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代为做原始凭证;

③会计凭证应结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

④原始凭证不得外借,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之后,可以调档、借阅,提供复印件,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印件,应该在专设登记薄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章。

27.会计账薄:指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簿籍,登记和设置账薄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

账薄分类:

①按用途分:序时账薄、分类账薄、备查账薄;

A.序时账薄:又称日记账,是按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薄,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B.分类账薄: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薄,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分类账薄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C.备查账薄:补充登记时使用,如租入固定资产登记、受托加工材料登记。

   ②按账页格式分:两栏式、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

   A.三栏式:借方、贷方、余额,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采用;

   B.多栏式:收入、费用明细账采用;(费用如管理费用);

   C.数量金额式: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明细账采用。

   ③按外形特征:订本账、活页账、卡片账

   A.订本账: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采用;(每年更换)

   B.活页账:各种明细分类账采用;(每年更换)

   C.卡片账: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可连续使用)

28.结账: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

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

29.会计账薄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①日记账登记:三栏式、多栏式。(日记账应按照时间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设多栏式现金日记账,一般常把现金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分设“现金收入日记账”和“现金支出日记账”两本账。

其中,现金收入日记账按对应的贷方科目设置专栏,另设“支出合计”栏和“结余”栏;现金支出日记账则只按对应的借方科目设专栏,不设“收入合计”栏和“结余”栏。

    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审核的银行存款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日逐笔顺序登记。

   ②总分类账登记:三栏式账页,逐笔登记。

   ③明细分类账登记: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横线登记式(或称平行式)

   A.三栏式(逐日逐笔登记):适用于只需要进行金额核算而不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资本、债权、债务明细分类账,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收款帐”;

   B.多栏式(逐笔登记):借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贷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借贷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

         a.借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材料采购”、“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

         b.贷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应付职工薪酬”;

         c.借贷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本年利润”、“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C.数量金额式(逐日逐笔登记):“原材料”、“库存商品”

30.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

   ①账实核对:指会计账薄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②账账核对:总分类账薄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

总分类账薄与所属明细分类账薄的核对;

               总分类账薄与序时账薄核对;

明细分类账薄之间的核对。

   ③账实核对:库存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现金实际库存数额相核对;

               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定期与银行对账单相核对;

               各项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相符核对;

               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

               (在实际工作中,账实核对一般通过财产清查进行)

31.错账更正: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红字全额更正法、红字差额更字法)、补充登记法。

   ①划线更正法:适用于结账前发现账薄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的,对于错误数字,应该全部划掉,不得只更正其中错误数字,对于文字错误,可以只划去错误部分,但是要使原来的字迹亦然清晰可见。

   ②红字更正法:

红字全额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后,应借、应贷符号及科目或金额发生错误。用红字填写一份与错误凭证内容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中注明“注销某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然后用蓝字填写一份正确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中注明“订正某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

红字差额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后,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错误,所及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将多记金额用红字编制一张与原始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中注明“冲销某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多记金额”字样,并据以记账。

   ③补充登记法:用于记账后,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而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错误的,将少记金额用蓝字编制一张与始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中注明“补记某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多记金额”字样,并据以记账。

32. 账务处理程序:指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

①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指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的,是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特点: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根据各种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

优点: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缺点:登记总分类账工作量较大;

范围:适合规模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②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定期根据记账凭证分类编制汇总收款、付款、转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总分类账。

优点:减轻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缺点: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当转账凭证较多时,汇总工作大;

范围:适应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③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的,是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而形成的。

特点: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优点: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并做到试算平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

缺点: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

范围:适用于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33.财产清查:指对企业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及债权债务进行盘点和核对,确定其实存书,查明账面结存数和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①全面清查:各种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

               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在单位撤销、合并或变更隶属单位、开展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的时候采用。

   ②局部清查:

34.财产清查的方法:盘存单由盘点人员和财产物资保管人员同时签章,是反映财产物资有数的原始凭证

①确定财产物资账面结存数量的方法:

永续盘存制(√):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记入有关账薄,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的方法。(永续盘存制也可能发生账实不符的情况,也需要定期进行实物盘点)

实地盘存制(×)只登记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

②确定财产物资实际结存数量的方法:

实地盘点法:盘点人员到财产物资堆放的现场逐一清点数量或用仪器确定实存数的方法,适用范围广、数字准确可靠、清查质量高,但工作量大,如清点设备、用称计量库存原材料;

  技术推广盘点法:是通过量方、计尺等技术方法来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进行推算,适用于对于一些廉价、数量很大的,难以逐一清点的材料物资,如露天堆放的原煤、沙石等,抽样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推算。

35.银行对账:未达账项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企业已收款记账、银行尚未收款记账;

②企业已付款记账、银行尚未付款记账;

③银行已收款记账、企业尚未收款记账;

④银行已付款记账、企业尚未付款记账。

出现第一、四两种情况会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余额”;出现第二、三两种情况则会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余额”。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起对账作用,不能根据未达账页,作为调节账面余额的凭证,各项未达账要收到有关原始凭证之后,在据以填制记账凭证入账登记。

36.账户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

37.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其目的是验证总分类账户的借贷发生额和借贷余额是否相等;

38.复合会计分录,是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会计科目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39.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40.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

41.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42.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均为加速折旧法

特点:是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能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收回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还可增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作用。

43.账簿记录日期:一般应按记账凭证或自制凭证的日期填写。

44.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增值税税费也要计算入采购成本。

【在确定存货成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①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②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③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45. 在采用专用记账凭证的情况下,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由出纳员根据银行存款收款凭证、银行付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逐日逐笔序时登记的。

46.转账凭证中“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栏应填写应借、应贷的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借方科目应记金额应在同一行的“借方金额”栏填列,贷方科目应记金额应在同一行的“贷方金额”栏填列,“借方金额”栏合计数与“贷方金额”栏合计数应相等。

47.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正确的错账方法予以更正。常用的错账更正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

48.日记账应与收、付款凭证相核对,总账应与记账凭证相核对,明细账应与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相核对。

49.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50.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

依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逐日逐笔或定期汇总登记;

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明细账应逐日逐笔登记;

库存商品、原材料、产成品收发明细账以及收入、费用明细账可以逐笔登记,也可定期汇总登记。

51.“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资产类)的设置:

   ①盘盈价值:批准记账前——记入贷方,批准后转销处理——记入借方;

   ②盘亏及毁损价值,在批准前——记入借方,批准后转销处理——记入贷方;

   处理前的借方余额为尚未处理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净损失;

   处理前的贷方余额为尚未处理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净盈余;

   (期末处理后,该账户无余额)

52.财产清查清查结果账务处理举例:

①现金短缺或盈余的账务处理:

未查明原因前,根据“现金盘点表”,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

待查明原因后,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转销处理;

②存货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

未查明原因前,根据“存货盘点表”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

查明原因之后,经批准根据不同情况做以下处理:

A.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按管理权限报批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B.固定资产盘亏、盘盈的处理:

     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盘亏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按已经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经过报批后,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

C.盘亏的存货,分别作以下处理:

属于自然损耗产生的定额内损耗,报批后转作管理费用;

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短缺或毁损,应先扣除残值价值及其可收回的过失人的赔偿后,净损失记入管理费用;

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和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净损失转作营业外支出;应向保险公司及过失人收取的赔偿记入其他应收款。

53.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个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54.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①结构:账户式、报告式;

账户式(企业必须采用的结构)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右方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按照求偿权的先后顺序排列;

55.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我国企业利润表采用“多步式”)

56.会计档案的保管:

①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

②期满后,应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统一保管;

③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员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57.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

   ①定期保管期限3年、5年、10年、15年、25年;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A.3年保管期限:月、季度财务报告;

   B.5年保管期限:银行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已开具的发票和存根;

   C.15年保管期限: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

会计薄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薄);

其他类别(会计移交清册、各种完税凭证、各种缴退库凭证)

   D.永久保存期限:年度会计报告(决算)、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58.会计档案的销毁:单位负责人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单位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人员监销。

59.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查,会计档案,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60.会计恒等式:“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导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数量的变化,也可能改变会计恒等式两边的数量关系,但不会破坏这种平衡关系。

61.账户对应关系:采用借贷记账法,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所登记的账户之间会形成应借、应贷关系,这种账户之间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称为账户对应关系,形成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62.会计分录:指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63.简单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64.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贷多借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实际上就是由若干个简单会计分录合并而成,凡是复合会计分录都可以拆开为若干个简单会计分录。

65.试算平衡:指根据资产和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分类为发生额试算平衡法、余额试算平衡法。

   A.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B.余额试算平衡法:期初余额平衡是期初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

                     期末余额平衡是期末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66.企业收到以实物形式投资:应按投资而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或公允价值确定非现金资产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67.长期借款的利息处理:①筹建期间,计入“管理费用”;②生产经营期间,计入“财务费用”;③“固定资产”达到预期使用状态发生利息以及按规定不予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④“固定资产”达到预期使用状态,以及应当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68.对于预付账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以不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将预付账款并入“应付账款”账户核算。

69.买价:指采购材料时取得发票上的价格,可直接计入所购材料的采购成本;

70.采购费用:指企业在采购材料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耗费、入库前挑选整理以及其他费用。

71.采购人员差旅费、市内采购材料运输费、专设采购机构的经费等,作为管理费列支,不计入采购成本。

72.生产费用强调“期间”,产品成本强调“对象”。

73.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直接材料费用,发生的人工费用。

   ①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②车间的消耗性材料计入“制造费用”项目;

   ③行政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等耗用的材料分别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74.间接费用:企业需要经过分配才能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如制造单位(如车间、分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工费、办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机务料耗费、保险费等。

75.企业不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待应收票据到期不能收回转入应收账款后在计提。

76.企业预付账款,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无望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按规定计提坏账。

77.营业税金: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税。

78.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损失为“-”)+投资收益(损失为“-”)

   营业收入=主营业收入+其他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成本+其他营业成本

79.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8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

81.期间费用:指不构成产品成本,而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82.年终需要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是:应付现金股利、盈余公积补亏、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83.利润分配:借方:实际分配的利润额,贷方不做登记;期末余额:借方表示企业已累计分配的利润。

84.未分配利润数=“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借)”,即(累计实现利润-已分配利润)

85.利润分配:借方余额表示历年累积的为弥补的亏损;

贷方余额表示历年结存的为分配的利润。

86.年末,将“本年利润”账户贷方余额结转“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87.年末,将“利润分配”其他明细账户借方余额结转“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astsea/p/381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