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博客作业08

问题 答案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2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swxy/CST2019-4/homework/9979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熟悉使用while和do-while结构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使用while和do-while去编写程序
参考文献 PTA常见问题解析 C语言程序设计

一、本周作业

PTA实验作业

1.1求整数的位数及各位数字之和

题目内容及描述:

 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求它的位数及其各位数字之和

1.1.1数据处理

数据表达:本题用了整型变量n,count,a,sum;n表示输入的一个非负正整数,a也表示的是一个非负正整数,所以我用的是整型
数据处理:如下

1.1.2实验代码截图

1.1.3造测试数据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说明
321 3 6 是3位数且各位数之和为6
4567 4 22 是4位数且各位数之和为22

1.1.4PTA提交说明及说明

提交列表说明:

编译错误:
原因:各个位数之和表达式写错,直接写成a%10
解决:改过来,由于是求和,所以是sum+=a%10
格式错误:
原因:两个数字或两个字母之间空格多了或少了
解决:将格式重新调整

1.2爬动的蠕虫

题目内容及描述:

 一条蠕虫长1寸,在一口深为N寸的井的底部。已知蠕虫每1分钟可以向上爬U寸,但必须休息1分钟才能接着往上爬。在休息的过程中,蠕虫又下滑了D寸。就这样,上爬和下滑重复进行。请问,蠕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爬出井?这里要求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并且假定只要在某次上爬过程中蠕虫的头部到达了井的顶部,那么蠕虫就完成任务了。初始时,蠕虫是趴在井底的(即高度为0)

1.2.1数据处理

数据表达:本题用了 N, U, D作为整型变量,其次我还是定了时间t,距离井底距离d,其都是整型
数据处理:如下

1.2.2实验代码截图

1.2.3造测试数据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说明
12 3 1 11 蠕虫爬出井需要11分钟
15 4 2 13 蠕虫爬出井需要13分钟

1.2.4PTA提交列表及说明

编译错误:
原因:分号不见且大括号打错位置
解决:添加分号,仔细检查
编译错误:
原因:没有输入N,U,D的值
解决:添加一条scanf语句

二、代码互评

同学代码1:

同学代码2:

我的代码:

1. 相比较在我的代码中我在while括号中的条件是n>0,而两位同学的是n!=0
2. 所用的变量符号不同,但是表达的量都是一样的
3. 同学一代码相比较其他两个比较简洁,我的是把sum,a,count单独写成一行,所以看起来比较长,但是我觉得我的比较清楚

三、学习总结

3.1学习进度条

周/日期 这周所花的时间 代码行 学到的知识点简介 目前比较迷茫的问题
第一周 8天 22行 基本的编程题 头文件的设定
第二周 6天 16行 Markdown语法及华氏度与摄氏度的转换 Markdown语法的有些语法
第三周 3天 133行 计算函数以及使用if-else语句使用 函数的有关编程
第四周 3天 75行 使用for语句循环进行编译 循环体与循环表达式
第五周 4小时 136行 定义函数于调用函数 函数的调用与计算表达式的书写
第六周 2天 238行 用分支结构怎样和if-else,for语句运用 有关格式和计算表达式
第七周 2天 145行 用多分支结构switch编辑程序 switch有关语法
第八周 2天 147行 用while,do-while编辑程序 此类题的有关语法

3.2累计代码行和博客字数

3.3学习内容总结和感悟

3.3.1学习内容总结

总结:
在这周中学习了while和do-while语句,他是一种相比较简便的编程语句,它可以节省你的时间,其次也可以将代码行数减少,看起来非常的舒服;因为之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for语句循环,但是for语句是广泛应用于“确定循环次数”,而这周学习的两种循环是不确定次数但已知终止条件;总之,两种都是要掌握的
思维导图如下:

3.3.2学习体会

  • 很快我们又将送走第八周,迎接崭新的第九周!试着问问自己在这周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收获到了什么?或是你还遗憾什么?对于我而言,在这周中,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学习上更是工作上,生活上;我学习了新的知识,例如:新的编程语言——while和do-while并且将它掌握变成自己的在将他“发扬光大”运用于实际,这对而言就是学到了,就是收获;同时,我也有遗憾,我遗憾我没有更好的掌握它,没有深究其原理,更没有做过多的“研究”,不过,我觉得有遗憾就代表还有提升的空间,还有奋斗的目标!
  • 在这周学习过程中:还是和往常一样——,但是却少了以往的些许抱怨,因为心中有梦想,就用双脚去踏响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ouqi/p/1186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