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cookie和session的学习

客户端session与服务端session

关于HttpSession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怎会搞的如此的复杂呢?下面说说我的理解吧:
1、HTTP协议本身是“连接-请求-应答-关闭连接”模式的,是一种无状态协议(HTTP只是一个传输协议);
2、Cookie规范是为了给HTTP增加状态跟踪用的(如果要精确把握,建议仔细阅读一下相关的RFC),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3、所谓Session,指的是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一段交互过程的状态信息(数据);这个状态如何界定,生命期有多长,这是应用本身的事情;
4、由于B/S计算模型中计算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客户端只有简单的显示逻辑,所以,Session数据对客户端应该是透明的不可理解的并且应该受控于服务端;Session数据要么保存到服务端(HttpSession),要么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传递(Cookie或url rewritting或Hidden input);
5、由于HTTP本身的无状态性,服务端无法知道客户端相继发来的请求是来自一个客户的,所以,当使用服务端HttpSession存储会话数据的时候客户端的每个请求都应该包含一个session的标识(sid, jsessionid 等等)来告诉服务端;
6、会话数据保存在服务端(如HttpSession)的好处是减少了HTTP请求的长度,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客户端session信息存储则相反;
7、客户端Session存储只有一个办法:cookie(url rewritting和hidden input因为无法做到持久化,不算,只能作为交换session id的方式,即a method of session tracking),而服务端做法大致也是一个道理:容器有个session管理器(如tomcat的org.apache.catalina.session包里面的类),提供session的生命周期和持久化管理并提供访问session数据的api;
8、使用服务端还是客户端session存储要看应用的实际情况的。一般来说不要求用户注册登录的公共服务系统(如google)采用cookie做客户端session存储(如google的用户偏好设置),而有用户管理的系统则使用服务端存储。原因很显然:无需用户登录的系统唯一能够标识用户的就是用户的电脑,换一台机器就不知道谁是谁了,服务端session存储根本不管用;而有用户管理的系统则可以通过用户id来管理用户个人数据,从而提供任意复杂的个性化服务;
9、客户端和服务端的session存储在性能、安全性、跨站能力、编程方便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而且优劣并非绝对(譬如TheServerSide号称不使用HttpSession,所以性能好,这很显然:一个具有上亿的访问用户的系统,要在服务端数据库中检索出用户的偏好信息显然是低效的,Session管理器不管用什么数据结构和算法都要耗费大量内存和CPU时间;而用cookie,则根本不用检索和维护session数据,服务器可以做成无状态的,当然高效);

另外,经常在论坛看到或听到同事说ie关掉了,session就没了,而且还争论的唾沫横飞,偶就感到很好玩,只能不置可否地笑笑。这里只提示一下:以Ctrl+N或Shit+点击链接方式打开的IE窗口是运行在同一个进程空间的,cookie数据在进程空间中是共享的,而双击桌面上的ie图标打开的是一个新的进程,会话级的cookie(未明确指定生存期的cookie)在新的IE窗口里面是无法访问到的。

=============================
以前遇到一个问题,在服务端通过Page.Request.Params["Language"]得到的字符串为“English,English”,而我在客户端传递时千真万确是:
xhttp.open("POST", "RYXZ.aspx?Language=English", false);
最后我是通过加一个子程序来修补好。
今天又遇到服务端Page.Request.Params["GH"]得到的字符串为“10335,10335”,实在是欺负人。但今天刚好在调整cookie,才发现GH的一部分是通过QueryString传过来的,另一部分则是保存在客户端的cookie传过来。而我设的cookie名称刚好是GH,与QueryString的相同:
xhttp.open("POST", "Login.aspx?GH=10335", false);
……
SaveCookie("GH", "10335", 30);
知道原因了,以后Cookie的名称要特别指定,前面都要加一个c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kblog/p/198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