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文件权限 规格严格

文件权限详解:

drwxrwxrwt 5 root root 4096 Jul 6 12:08 tmp

-rwsr--r-- 5 root root 406 Jul 6 12:08 passwd

d 表示目录

rwx 表示所属用户的权限

rwx 表示所属组其他用户权限

rwt 表示

4 SUID 表示其它用户执行的时候暂时得到所有者的权限 不用于目录

2 SGID 表示该目录所有文件或者子目录与此目录同组

1 SBIT 表示该目录下文件只有创建者和root才能删除 不用于文件

[root@linux ~]# cd /tmp
[root@linux tmp]# touch test

[root@linux tmp]# chmod 4755 test; ls -l test
-rwsr-xr-x 1 root root 0 Jul 20 11:27 test

[root@linux tmp]# chmod 6755 test; ls -l test
-rwsr-sr-x 1 root root 0 Jul 20 11:27 test

[root@linux tmp]# chmod 1755 test; ls -l test
-rwxr-xr-t 1 root root 0 Jul 20 11:27 test

[root@linux tmp]# chmod 7666 test; ls -l test
-rwSrwSrwT 1 root root 0 Jul 20 11:27 test

# 这个例子要特别小心。怎么会出现大写的S与T呢?不都是小写的吗?
# 因为s与t都是取代x参数的,但是,我们是使用
# 7666。也就是说,user、group以及others都没有x这个可执行的标志
# (因为666)。所以,S、T表示“空的”。
# SUID是表示“该文件在执行时,具有文件拥有者的权限”,但文件
# 拥有者都无法执行了,哪里来的权限给其他人使用呢?当然就是空的

chattr
  
  1.作用: 修改ext2和ext3文件系统属性(attribute),使用权限超级用户。
  
  2.格式: chattr [-RV] [-+=AacDdijsSu] [-v version] 文件或目录
  
  3.主要参数


  -R:递归处理所有的文件及子目录。
  -V:详细显示修改内容,并打印输出。
  -:失效属性。
  +:激活属性。
   = :指定属性。
  

A:Atime,告诉系统不要修改对这个文件的最后访问时间。


S:Sync,一旦应用程序对这个文件执行了写操作,使系统立刻把修改的结果写到磁盘。


a:Append Only,系统只允许在这个文件之后追加数据,不允许任何进程覆盖或截断这个文件。如果目录具有这 个属性,系统将只允许在这个目录下建立和修改文件,而不允许删除任何文件。
  
i:Immutable,系统不允许对这个文件进行任何的修改。如果目录具有这个属性,那么任何的进程只能修改目录 之下的文件,不允许建立和删除文件。
  
D:检查压缩文件中的错误。
  
d:No dump,在进行文件系统备份时,dump程序将忽略这个文件。
  
C:Compress,系统以透明的方式压缩这个文件。从这个文件读取时,返回的是解压之后的数据;而向这个文件中 写入数据时,数据首先被压缩之后才写入磁盘。
  
s:Secure Delete,让系统在删除这个文件时,使用0填充文件所在的区域。

  
u:Undelete,当一个应用程序请求删除这个文件,系统会保留其数据块以便以后能够恢复删除这个文件。

应用实例:
1、用chattr命令防止系统中某个关键文件被修改

# chattr +i /etc/fstab
然后试一下rm mv rename等命令操作于该文件,都是得到Operation not permitted 的结果
2、让某个文件只能往里面追加内容,不能删除,一些日志文件适用于这种操作
# chattr +a /data1/user_act.log

lsattr命令格式:[root]#lsattr [-RVadlv] [files...]

  参数或选项说明:

 -R:递归列示目录及文件属性。

 -V:显示程序版本号。

 -a:显示所有文件属性,包括隐藏文件(.)、当时目录(./)及上层目录(../)。

 -d:仅列示目录属性。

 -l:(此参数目前没有任何作用)。

 -v:显示文件或目录版本。

  例:

  [root]#chattr +aij lsattr_test

  [root]#lsattr

  ----ia---j--- ./lsattr_test

 标明出处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forandever/archive/2010/08/21/5828740.aspx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iyunpeng/p/205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