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根据身高重建队列 Marathon

假设有打乱顺序的一群人站成一个队列,数组 people 表示队列中一些人的属性(不一定按顺序)。每个 people[i] = [hi, ki] 表示第 i 个人的身高为 hi ,前面 正好 有 ki 个身高大于或等于 hi 的人。

请你重新构造并返回输入数组 people 所表示的队列。返回的队列应该格式化为数组 queue ,其中 queue[j] = [hj, kj] 是队列中第 j 个人的属性(queue[0] 是排在队列前面的人)。

示例 1:

输入:people = [[7,0],[4,4],[7,1],[5,0],[6,1],[5,2]]
输出:[[5,0],[7,0],[5,2],[6,1],[4,4],[7,1]]
解释:
编号为 0 的人身高为 5 ,没有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
编号为 1 的人身高为 7 ,没有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
编号为 2 的人身高为 5 ,有 2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0 和 1 的人。
编号为 3 的人身高为 6 ,有 1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1 的人。
编号为 4 的人身高为 4 ,有 4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0、1、2、3 的人。
编号为 5 的人身高为 7 ,有 1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1 的人。
因此 [[5,0],[7,0],[5,2],[6,1],[4,4],[7,1]] 是重新构造后的队列。

示例 2:

输入:people = [[6,0],[5,0],[4,0],[3,2],[2,2],[1,4]]
输出:[[4,0],[5,0],[2,2],[3,2],[1,4],[6,0]]

提示:

1 <= people.length <= 2000
0 <= hi <= 106
0 <= ki < people.length
题目数据确保队列可以被重建

来源:力扣(LeetCode)
链接: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queue-reconstruction-by-height

参考:

python

# 0406.根据身高重建队列

class Soltuion:
    def reconstructionQueue(self, people: [[int]]) -> [[int]]:
        """
        先身高h再k
        1.身高排序,高到低
        2.k排序,小到大,
        3.插入
        :param people:
        :return:
        """
        # lambda返回元组,当-x[0]相同时,x[k]小到大排序
        people.sort(key=lambda x: (-x[0], x[1]))
        queue = []
        # 根据维度k,贪心算法进行插入
        # 同高度的k小在前面
        for p in people:
            queue.insert(p[1], p)
        return queue


if __name__ == "__main__":
    people = [[7,0],[4,4],[7,1],[5,0],[6,1],[5,2]]
    test = Soltuion()
    print(test.reconstructionQueue(people))

golang

package greedy

import "sort"

// 贪心算法
func reconstructionQueue(people [][]int) [][]int {
	sort.Slice(people, func(i, j int) bool {
		if people[i][0] == people[j][0] {
			return people[i][1]<people[j][1] // 身高相等,K小到大
		}
		return people[i][0] > people[j][0] // 身高大到小排序
	})
	// 按照k值插入排序,优先插入k小的
	res := make([][]int, 0)
	for _,info := range people {
		res = append(res, info)
		copy(res[info[1]+1:], res[info[1]:]) // 插入位置向后腾出空间
		res[info[1]] = info // 按k值插入元素
	}
	return re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vis12/p/1560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