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 18.图与网络 (转载)

基本概念:

图论〔Graph Theory〕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图为研究对象。图论中的图是由若干给定的点及连接两点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

图论是一种表示 "多对多" 的关系

图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可以无边,但至少包含一个顶点)

  • 一组顶点:通常用 V(vertex) 表示顶点集合
  • 一组边:通常用 E(edge) 表示边的集合

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在图中:

  • (v, w) 表示无向边,即 v 和 w 是互通的
  • <v, w> 表示有向边,该边始于 v,终于 w

图可以分为有权图和无权图:

  • 有权图:每条边具有一定的权重(weight),通常是一个数字
  • 无权图:每条边均没有权重,也可以理解为权为 1

图又可以分为连通图和非连通图:

  • 连通图:所有的点都有路径相连
  • 非连通图:存在某两个点没有路径相连

 图中的顶点有度的概念:

  • 度(Degree):所有与它连接点的个数之和
  • 入度(Indegree):存在于有向图中,所有接入该点的边数之和
  • 出度(Outdegree):存在于有向图中,所有接出该点的边数之和

图的表示:

图在程序中的表示一般有两种方式:

1. 邻接矩阵:

  • 在 n 个顶点的图需要有一个 n × n 大小的矩阵
  • 在一个无权图中,矩阵坐标中每个位置值为 1 代表两个点是相连的,0 表示两点是不相连的
  • 在一个有权图中,矩阵坐标中每个位置值代表该两点之间的权重,0 表示该两点不相连
  • 在无向图中,邻接矩阵关于对角线相等

2. 邻接链表:

  • 对于每个点,存储着一个链表,用来指向所有与该点直接相连的点
  • 对于有权图来说,链表中元素值对应着权重

例如在无向无权图中:

在无向有权图中

可以看出在无向图中,邻接矩阵关于对角线对称,而邻接链表总有两条对称的边

而在有向无权图中:

 

邻接矩阵和链表对比:

  1. 邻接矩阵由于没有相连的边也占有空间,因此存在浪费空间的问题,而邻接链表则比较合理地利用空间
  2. 邻接链表比较耗时,牺牲很大的时间来查找,因此比较耗时,而邻接矩阵法相比邻接链表法来说,时间复杂度低。

最短路径算法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1. 无权图:

问题:在图中找到某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点的距离

对于初始点 v 来说,某个点的 d 代表该点到初始点的距离。

基本步骤:

  1. 将所有点的距离 d 设为无穷大
  2. 挑选初始点 s,将 ds 设为 0,将 shortest 设为 0
  3. 找到所有距离为 d 为 shortest 的点,查找他们的邻接链表的下一个顶点 w,如果 dw 的值为无穷大,则将 dw 设为 shortest + 1
  4. 增加 shortest 的值,重复步骤 3,直到没有顶点的距离值为无穷大

 

 2. 有权图:

在有权图中,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有 Dijkstra 算法 Floyd 算法

迪杰斯特拉 Dijkstra 算法:Dijkstra 算法适用于权值为正的的图

Dijkstra 算法属于单源算法,即只能求出某点到其它点最短距离,并不能得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算法步骤:

  1. 将所有边初始化为无穷大
  2. 选择一个开始的顶点,添加到优先队列中
  3. 对于该点的所有邻接顶点进行判断,如果到该点的距离小于原先的值,则将该值进行更新
  4. 将该点所有邻接顶点添加到优先队列中
  5. 从优先队列中挑选出一个路径值最小的顶点,将其弹出,作为新的顶点,重复步骤 3,4,5
  6. 直到所有点都被处理过一次

例如:

 

首先选取 v0 作为起始点,添加到优先队列中,将v0弹出,然后对 v0 邻接点进行判断,由于一开始所有边都为无穷大,那么 <v0, v1> 和 <v0, v3> 都更新,值为 2 和 1,按路径大小升序将v3、v1添加到优先队列。

之后将 v3 弹出,对所有 v3 邻接点进行值的更新,并将所有邻接点按路径大小升序添加到优先队列中,若遇到值相同,则无所谓其先后顺序

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所有的点都被处理过,则算法终止,这样最后可以得出从 v0 到其它 v1~v6 节点的距离。

Dijkstra 算法适合于权值为正的情况下,若权值为负则不能使用,因为出现死循环。这时候我们需要计算每个顶点被处理的次数,当某个顶点已经处理过的话,就跳出该循环。

佛洛伊德 Floyd 算法:可以求出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

Floyd 算法是一个经典的动态规划算法。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的话,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从点 i 到点 j 的最短路径。

从任意节点 i 到任意节点 j 的最短路径不外乎 2 种可能:

  1. 是直接从 i 到 j
  2. 是从 i 经过若干个节点 k 到 j


所以,我们假设 Dis(i,j) 为节点 u 到节点 v 的最短路径的距离,对于每一个节点 k,我们检查Dis(i,k) + Dis(k,j) < Dis(i,j) 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证明从 i 到 k 再到 j 的路径比 i 直接到 j 的路径短,我们便设置 Dis(i,j) = Dis(i,k) + Dis(k,j),这样一来,当我们遍历完所有节点 k,Dis(i,j) 中记录的便是 i 到 j 的最短路径的距离。

Dis(i,k) + Dis(k,j) < Dis(i,j),这里的Dis(i,j)来自上一次Dis(i,j)= Dis(i,k) + Dis(k,j),满足了前面式子的小于号之后重新赋值,实现不断更小,最终遍历全图,找到最小值

不断迭代 重新赋值

for(int k=0; k<n; k++) { 
    for(i=0; i<n; i++) {
         for(j=0; j<n; j++)
             if(A[i][j]>(A[i][k]+A[k][j])) {
                  A[i][j]=A[i][k]+A[k][j];
                  path[i][j]=k;
             } 
    }
} 

最小生成树 (Minimum Spanning Trees MST)

例如:要在 n 个城市之间铺设光缆,主要目标是要使这 n 个城市的任意两个之间都可以通信,但铺设光缆的费用很高,且各个城市之间铺设光缆的费用不同,因此另一个目标是要使铺设光缆的总费用最低。这就需要找到带权的最小生成树。

特点:

  1. 该树是连通的
  2. 权值之和最小
  3. 边数比顶点个数少 1

存在个数:最小生成树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有多个

  1. 当图的每一条边的权值都相同时,该图的所有生成树都是最小生成树
  2. 如果图的每一条边的权值都互不相同,那么最小生成树将只有一个

比如:

生成最小生成树的算法一般有两种,分别是 Prim 算法和 Kruskal 算法

1. 普里姆算法 (Prim 算法):

算法步骤:

  1. 输入:一个加权连通图,其中顶点集合为 V,边集合为 E
  2. 初始化:Vnew = {x},其中 x 为集合 V 中的任一节点(起始点),Enew = {} 为空
  3. 在集合 E 中选取权值最小的边 <u, v>,其中 u 为集合 Vnew 中的元素,而 v 不在 Vnew 集合当中,并且 v∈V (如果存在有多条满足前述条件即具有相同权值的边,则可任意选取其中之一)
  4. 将 v 加入集合 Vnew 中,将 <u, v> 边加入集合 Enew 中
  5. 重复步骤 3、4 直到 Vnew = V

更详细的解释 参考 维基百科

时间复杂度:O(V^2)

2. Kruskal 算法:需要一个集合用来升序存储所有边

算法步骤:

  1. 先构造一个只含有 n 个顶点,而边集为空的子图
  2. 从边集 E 中选取一条权值最小的边,若该条边的两个顶点分属不同的树,则将其加入子图。(也就是说,将这两个顶点分别所在的两棵树合成一棵树) 反之,若该条边的两个顶点已落在同一棵树上,则不可取,而应该取下一条权值最小的边再试之
  3. 重复步骤 2,直到所有点连通

时间复杂度:O( ElogV )

例如:

在对所有边进行排序之后,我们得到一个边集合,从边集合中取出最小权的边 AD

剩下的边中寻找。我们找到了 CE。这里边的权重也是 5,依次类推我们找到了 6,7,7

尽管现在长度为 8 的边是最小的未选择的边。但是他们已经连通了

最后就剩下 EG 和 FG 了。当然我们选择了 EG

转载自数据结构与算法系列 目录

prim算法

prim是在当前的最小生成树基础上,选择一条最短边作为新的最小生成树。将新加入的点看做一个最小生成树即可。用堆来加速的话,时间复杂度是O(mlogn)O(mlogn)。缺点是空间占用大(因为堆)。由于prim算法需要知道当前点周围的边是什么,一般配合邻接表。

kruskal算法

kruskal算法和prim在思路上的唯一区别就是kruskal每次合并的是一整棵树,而不是一个点。如果用并查集,时间复杂度是O(mlogm)O(mlogm),优点是代码简单,不过基本上跑不过prim。如果是稠密图时间相差两倍左右,稀疏图则能差到五倍以上。kruskal并不需要每个点周围的边,并且用邻接表做反而麻烦,所以一般选用前向星。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lemente/p/963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