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习SystemServer引发的extern "C "探究

在学习SystemServer时,根据函数调用发现,从SystemServer.java::main--->init1--->com_android_SystemServer.cpp::android_server_SystemServer_init1--->system_init时,system_init函数在cpp文件的最上面声明了
extern "C" int system_init();

但是没有包含头文件啊之类的,那系统是如何找到system_init函数的呢?

 
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 条件编译和extern "C"的用法总结》文章中这样总结道:[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不错,强烈推荐!!!]

C++.cpp文件中也可以不用包含函数声明的文件,即“extern "C"{#include"cHeader.h"}”,而直接改用extern "C" void print(int i)的形式。那C++.cpp是如何找到C中的print函数,并调用的呢?

那是因为我们首先通过gcc -c cHeader.c 这个命令,产生了一个cHeader.c的目标文件。然后我们通过执行g++ -o C++ C++.cpp cHeader.o这个命令,该命令中指明了要链接的目标文件:cHeader.o所以C++.cpp中只需要说明哪些函数(比如该题中的void print(int i))需要以C的形式调用,然后去其目标文件(这里为cHeader.o)中找该函数即可。

 
那么回到之前的函数调用流程,找到system_init函数的定义,在framwork/base/cmds/system_server/library/system_init.cpp文件中。同时在/library目录下,还有一个Android.mk文件。在该文件中通过
LOCAL_MODULE:= libsystem_server
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

知道最后生成的是动态库,名为libsystem_server.so

 
那么,寻找android_server_SystemServer_init1函数所在的路径中的Android.mk文件,看看是否有包含libsystem_server.so动态库,如果包含了,那就说明编译时,系统会自动在该库中查找system_init函数的定义,调用该函数。
路径为framework/base/services/jni/Android.mk
LOCAL_SHARED_LIBRARIES := \
   libandroid_runtime \
   libcutils \
   libhardware \
   libhardware_legacy \
   libnativehelper \
   libsystem_server \
   libutils \
   libui \
   libsurfaceflinger_client

O(∩_∩)O~,看到了吧~~~大功告成,happy one day~~

摘自《 条件编译和extern "C"的用法总结

2.3、小结extern "C"

        通过上面两节的分析,我们知道extern "C"的真实目的是实现CC++的混合编程。在C++源文件中的语句前面加上extern "C",表明它按照类C的编译和连接规约来编译和连接,而不是C++的编译的连接规约。这样在C++的代码中就可以调用C的函数or变量等。(注:我在这里所说的类C,代表的是跟C语言的编译和连接方式一致的所有语言

        下面再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

(1)未加extern “C”声明时的编译方式
        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C++支持函数重载,而过程式语言C则不支持。函数被C++编译后在符号库中的名字与C语言的不同。假设某个函数的原型为:void foo( int x, int y );
  该函数被C编译器编译后在符号库中的名字为_foo,而C++编译器则会产生像_foo_int_int之类的名字(不同的编译器可能生成的名字不同,但是都采用了相同的机制,生成的新名字称为“mangled name”)。
  _foo_int_int这样的名字包含了函数名、函数参数数量及类型信息,C++就是靠这种机制来实现函数重载的。例如,在C++中,函数void foo( int x, int y )void foo( int x, float y )编译生成的符号是不相同的,后者为_foo_int_float

        同样地,C++中的变量除支持局部变量外,还支持类成员变量和全局变量。用户所编写程序的类成员变量可能与全局变量同名,我们以"."来区分。而本质上,编译器在进行编译时,与函数的处理相似,也为类中的变量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这个名字与用户程序中同名的全局变量名字不同。
(2)未加extern "C"声明时的连接方式
        假设在C++中,模块A的头文件如下:

  1. // 模块A头文件 moduleA.h  
  2. #ifndef MODULE_A_H  
  3. #define MODULE_A_H  
  4. int foo( int x, int y );  
  5. #endif  

       在模块B中引用该函数:

  1. // 模块B实现文件 moduleB.cpp  
  2. #include "moduleA.h"  
  3. foo(2,3);  

 实际上,在连接阶段,连接器会从模块A生成的目标文件moduleA.obj中寻找_foo_int_int这样的符号!

(3)加extern "C"声明后的编译和连接方式

    加extern "C"声明后,模块A的头文件变为: 

  1. // 模块A头文件 moduleA.h  
  2. #ifndef MODULE_A_H  
  3. #define MODULE_A_H  
  4. extern "C" int foo( int x, int y );  
  5. #endif  

在模块B的实现文件中仍然调用foo( 2,3 ),其结果是:
  (1)模块A编译生成foo的目标代码时,没有对其名字进行特殊处理,采用了C语言的方式;
  (2)连接器在为模块B的目标代码寻找foo(2,3)调用时,寻找的是未经修改的符号名_foo
如果在模块A中函数声明了fooextern "C"类型,而模块B中包含的是extern int foo( int x, int y ) ,则模块B找不到模块A中的函数;反之亦然。
所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extern “C”这个声明的真实目的(任何语言中的任何语法特性的诞生都不是随意而为的,来源于真实世界的需求驱动。):实现C++C及其它语言的混合编程。

continue my dream...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enbin7/p/284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