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博客作业

自我介绍

hello,欢迎来到我的博客,其实我之前一直在Github Page不定期更新博客的,但是之前写东西都很肤浅,这次虽说是应ASE课程要求开的博客园,但是还是希望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产出优质博客,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这里将成为我记录MSRA点滴的地方。

回到我个人吧,我这个人比较内向,不太喜欢主动和别人交流,但是我内心还是很喜欢和大家交朋友的,我希望我可以在MSRA努力和小伙伴们交流,尽力改善。但是我自认为还是比较随和的,也比较真诚耿直,希望可以和大家都成为朋友。另外,我这个人比较执着和“强迫症”,这种有利有弊吧,有的时候自己会很痛苦,但和我合作的话我一定是可靠的队友!

另外,我学习之余很喜欢做一些UI的设计和实现,自我感觉不错,偏爱React。我平时喜欢去游玩和拍照。

现状、经验和计划

为什么选择计算机

高考完凭着一腔热血想投身祖国的航空事业,慕名报了中国科大钱学森力学班,结果却在大一的程序设计课上被计算机科学深深吸引,并自学了Python和Java,喜欢享受那种写代码如写是一样的感觉。同时在大一的新生研讨课上也做了和AI相关的工作,我觉得计算机这个学科很年轻也很有活力,对于解决一些切实的社会、生产以及健康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又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在诸多计算机大神的传奇故事的感召下,我最终决定转入计算机学院,然后就这么入“坑”了,just for fun!

由于自己算是“半路出家”,所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很注重动手能力的养成,参与了不少,如机器人、超算、机器学习、医学软件开发...,有的做的不好,有的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希望在微软的日子里自己可以更加专注一点,把自己的事情尽力做到极致。

技能自我评价和期望

技能 课前评估 课后期望 措施
Programming: Implementation 3 5 多练习,代码规范性
Programming: Bigdata 2 4 多加练习,学习相关的方法和课程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3 6 一直都在用git,多发掘git等源码管理工具高效用法
Computer Science: Machine Learning 1 4 基础知识工具,多读paper,多练习
Programming: Communication 2 4 多练习,实践中尝试运用并行等解决问题

阅读博客谈心得

《你为何要来上课并认真参与》读后感

首先博客里边的阐述绝大部分观点我是同意,,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认真听课并能跟上老师节奏的人往往对这门课的理解要更加深入,而且比起不喜欢听课而喜欢自己看书的人(比如我本人)理解并掌握相同的知识点花的时间也要少一点,在紧张的大学生活中这样其实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自己其他方面的培养。

另外一点,能够坚持来上课其实也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的养成过程,并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也在不断锻炼自己的专注度和临场理解思考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之后的人生都很有帮助。我本人虽然一定会去上课,但不是很喜欢听讲,倾向于自己看书,所以就造成我现在开会或者听讲座的注意力常常没办法集中,老喜欢时不时瞄一眼手机,想一点别的,往往时间花费了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多收获,而且也不会去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听别人讲这一方面,我觉得我还是要不断加强,马上也快没有上课听讲的机会了,好好珍惜。

说完同意的地方,在谈一谈自己觉得文章中需要反驳的地方,文章的第二、三点表达的意思我觉得有点片面,对于第二点,课程老师水平出名地差是经过几届学生和大多数老师的体验之后得出来的,而且给差评的来源往往就是大家听课体验不好和收获不多,那么还要去强迫自己跟着这样的老师来学习可能真的花了时间却得到一场空,这个时候有选择性的自我学习是比较合适的,看文字得来的对知识的理解肯定要比一个公认的水平差劲,思路混乱甚至还会讲歪理的老师要强。

师生关系

其实在学校里边见过的老师有很多中,比如哥们-哥们、保姆-幼儿,健身教练-学员等等。上了十几年的学了,其实我觉得对于老师的作法我倒是没有很重要的倾向,本身我们在人生中就需要扮演各种角色并与各种角色处理好关系,关键看还是看自己对于课程的内容是否感兴趣,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综上,我对师生关系没有什么期待和特殊的要求,只希望课程内容安排可以尽量合理,足够有意义。

如果我遇到困难,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就借助各种资料来尽量解决问题;如果快到DDL了我还没有解决,我才会主动去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对抄袭的看法

我们基于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工作的核心是我们提出的改进和提升,而且我们也会正式地表明自己的参考资料,这是对别人成果的一种尊重和保护了。但是对于抄袭和剽窃则是对别人工作的“重新发明”或者将别人的 研究成果变相据为己有,从而为自己谋求利益,这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和对正常的工作秩序的破坏,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将来的打算

我计划先继续读研,目前我比较倾向于直接拿博士学位,但是如果中途发现自己不是是很适合搞科学研究,那么我就直接去工业界。我期望的好结果是进入企业的前沿研究部门(例如MSR,2012 Lab),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本学期都会在MSRA度过,不仅要上课还要跟着mentor参与组里边的研究工作。这正是我理想的工作环境。这算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吧,我可以提前知道我的目标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样的,尽早地往这方面努力。

首先当然是要好好听课了,其次就是和组里边的师兄和研究院学习如何做研究了。我自我感觉我这个人干什么事老师浅尝辄止,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本学期可以开始踏实起来。

课程计划

对于这门课的计划就是好好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同时尽量抽空多写一些博客。我期望这门课可以帮助我提高合作开发的能力,以及代码的规范性。

我目前的代码量:C/C++:8000行左右;C#: 2万+;Javascript:1万+;Python:3000左右。对于公司的要求,我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了解,我觉得代码量是一个很弱的参考项。

由于还没有开始上课,对于作业实验的形式规模都没有了解,所以目前也不是很知道自己要话或长时间,要写多少代码。

经验教训

我选择了《谈谈职业规划——CSDN对我的采访》

陈皓前辈的经历有很多只得借鉴的东西,并且我从他的早年经历中也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尽管自己已经确定还要去读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研究生,目前也不用急着去考虑工作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目前自己对于将来的职业还只是又一个模糊的愿景,也没有很认真的去思考自己究竟适合或者喜欢什么具体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中,确实应该多多了解相关行业的只是,并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擅长点和兴趣点,并不断加强,以便提早为工作做好准备。

另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一个成功的人生需要拒绝平庸,并要有走出平庸的决心和行动。陈皓前辈可以走出“舒服”的银行,从新找到有活力的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在事业中不断进步成长并取得不俗成果。

提出问题

注:我是用的是第三版的书

  1. 对bug的描述(1.2.4,P16)

    原文中的表达为:

    软件的行为和用户的期望值不一样,就叫bug。

    我认为这个描述过于片面,甚至严格意义上是错误的。首先引用维基百科上的说法:

    程序错误(英语:Bug),是程序设计中的术语,是指在软件运行中因为程序本身有错误而造成的功能不正常、死机、数据丢失、非正常中断等现象

    我个人也更认同维基百科上的说法。而另一方面,由于用户本身的水平和对相关事务了解不足等原因,有些用户对程序运行的期望往往是错误的或者不切实际的,比如说用户想要3D重建算法输出和真实场景媲美的结果,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是不足的,这只能说是目前算法(或者程序,软件)的能力不足,并不是所谓的bug。

  2. 对团队的定性(5.1,P90)

    原文中的表述为:

    这七八个人(指前文中的搬砖的人)是团队吗?不是,...

    我觉得就算是一群板砖的人,他们其实也是一个团队,往细节上说,他们板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传递式的,有的人负责搬运,有的人负责堆积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的合作关系其实很明显,应该算是团队。而且,他们是有集体目标的,就是把砖搬完。再从另一个角度,出资方是这个集体行为的组织者,这些人是执行者。综上,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团队。

  3. 软件时间的估计(8.6.1,P170)

    原文中的表述为:

    软件时间的估计,事实上是多个估计值的乘除法

    这边我其实是不太懂,按照我的理解,难道不是分步骤地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实践估计,然后再将各个阶段的时间相加吗?而且,对于每一个阶段进行估计也不见得就只有乘除吧。

  4. 交流途径数目计算不严谨(9.2.1,P184)

    团队中的交流途径多种多样,成员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交流,途径绝不限于 (n(n-1)/2)

  5. 软件质量公式(14.1,P304)

    原文中地表述为:

    软件质量 = 程序质量 + 软件工程

    我觉得这两者表述为乘的关系更好,如果程序质量很差,就算软件工程再好,那显而易见软件质量也不会好,

  6. 对科研和创新的区分(16.1.6,P350)

    原文中的表述为:

    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创新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

    对于科研的描述我基本同意,但创新这一块我举得说的并不合理,我举得科研是一种行为,但是创新更像是一种形容。科研也依赖于创新性的方法和思路的提出。

读写反馈回答

选择 C:认真按时填写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arley-chai/p/1148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