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个响

HiFi & Hi-Res

HiFi全称High Fidelity,直译为"高保真”,说白了就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但HiFi并没有指标,只能用“接近原音”和“更接近原音”来形容。
那怎么判定这设备音乐听起来嗨不嗨呢?这时候Hi-Res就给出了一个量化指标。

Hi-Res,全称High Resolution Audio,即高解析度音频,由索尼提出并定义、JAS(日本音频协会)和CEA(消费电子协会)制定的高品质音频产品设计标准。
Hi-Res将高解析度音乐的门槛定义到了CD音质以上,即采样率高于44.1KHz,位深大于16bit的音乐,根据官方介绍,高解析音乐最常被使用的数位格式是192kHz/24bit或96kHz/24bit。能很好体现这个级别音乐效果的设备通过认证即可获得小金标加持。也就是说,小金标是HiFi产品的一个过线保障。

那么这个标准是如何衡量的呢?
衡量数字信号记录的图像有分辨率一说,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同样,数字音频同样有它的“分辨率”,因为数字信号不能像模拟信号一样记录线性音频,只能让音频曲线更接近线性。而Hi-Res则是对线性还原程度的一个量化体现的门槛。

常见的Hi-Res标准音频
准确的说,Hi-Res将高解析度音乐的门槛定义到了CD音质以上,即采样率高于44.1KHz位深大于16bit的音乐,根据官方介绍,高解析音乐最常被使用的数位格式是192kHz/24bit或96kHz/24bit。能很好体现这个级别音乐效果的设备通过认证即可获得小金标加持。也就是说,小金标是HiFi产品的一个过线保障。

采样率是啥?位深是啥?

声波波形是线性的,它记录了所有声音的信息。但数字音频需要将这些音频转换成二进制的数据来记录,而记录的两个相邻的声音信号之间,就出现了断层。这个断层越大,声音的失真就越严重。

码率/比特率


我们用常用音乐软件在下载音乐时,经常看到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码率(另称比特率)。
码率是指模数信号转化过程中,单位时间处理的二进制数据量。码率越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记录的数据越多,解析度就约好(这里及以下计算针对wav格式所说)。
码率 = 采样率 x 位深 x 声道数(立体声为双声道)

这种针对码率的计算只适用于wav(70-80M)此类无损未压缩格式计算。原因在于常用音乐软件多见的flac格式运用了无损压缩格式。wav文件转flac,文件体积会变得更小,码率也会变得更低,一般为wav格式的60%左右。
但是目前较为主流的认知是flac码率的降低不影响音质,因为flac可以完整还原出wav格式的文件,音频信息没有丢失。也就是说,这两种格式的压损方式不是删除一些音频信息,而是提升了编码效率。
遗憾的是,即便是flac格式(20-30M)也很难将达到Hi-Res标准音频的大小压缩到便于传播的体积。

从常见的音乐软件下载的无损音质能达到Hi-Res标准吗

常用音乐软件的无损音质,体积大多在30M以下,即便不看采样率和位深,也可以推测出大多达到的仅是CD音质而已。想要Hi-Res音乐,需要到更加专业的网站上去下载。

关于支持Hi-Res或HiFi的手机(小金标认证)

Hi-Res与HiFi其实还有所不同,通俗的说,小金标认证意味着设备能够达到还原Hi-Res音乐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播放的声音会有多好听。能力不代表听感,这也正是音频的玄学趋向之一。而手机HiFi则是用高素质芯片+专业设计电路+专业调校组成的集成体,能以HiFi主打意味着声音素质不低。

如今没有3.5mm耳机孔意味着手机不能HiFi,但不意味着手机不能通过Hi-Res认证。手机HiFi发展到现下已经基本成了伪命题。

手机的Hi-Res认证这么来说岂不是没啥用了?
其实不然。原因可以从两点来说——
1、 虽然目前旗舰手机SoC集成的音频芯片基本都可以满足Hi-Res认证的要求,但能通过Hi-Res认证并当做卖点来宣传的产品,一般音频开发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要知道声音好不好听与厂商的调校有着极大关系。
2、 由于耳机孔的取消,解码和运放需要外接,有Hi-Res认证就意味着出厂搭配的耳机端设备有着足够的播放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播放能力的保障。

结论

其实爱听歌或者初烧的朋友,追求Hi-Res音源是没什么必要的,因为CD音质及其以上就很难听出差别,当然要是有发烧级别的设备、并且有一双分毫可查的金耳,咱这话另当别论。但放在手机上来说,Hi-Res音乐更多的还是脑放催化剂。
不过话说回来,设备的Hi-Res认证还是有些用的,一是设备能力保障,二是信仰加成。不管是从物理还是从心理上来说,小金标都是设备党必须要看到的,毕竟听的不是音乐,是心情。
看看别人怎么玩的

没了3.5mm耳机接口的手机 还能HiFi吗

音频系统的工作原理

简单的说,音频系统就是一个解码并放大的过程。之所以需要解码,是因为储存在手机存储里的歌曲文件为数字格式,但真正驱动耳机线圈的是模拟信号。

详细一些说,我们播放一首歌曲,处理器将文件处理调度输送给音频解码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DAC(数字转模拟信号解码芯片),然后数字信号就被解码为模拟信号。此时模拟信号十分微弱,经过运放将信号放大后才能驱动耳机,这才完成了一个播放过程。

没了3.5mm耳机接口对手机音乐播放的影响

拿苹果来说,iPhone的Lightning数据接口只能输出数字信号,也就是说解码和运放的过程都不在手机中完成。所以,在手机中加入独立的解码芯片和高品质运放芯片就没了意义。而处理器打包的音频芯片驱动手机扬声器已经足够(外放时)。

但这个问题在安卓手机上有两种情况
原因就在于完整的Type-C接口不仅可以输出数字信号,也可以输出模拟信号。
如果安卓手机的音频输出是模拟信号,那么和3.5mm耳机孔的功能无异,这时候手机本身的解码运放就起到了作用;
如果输出的是数字信号,那么解码运放照样是在转接头或者专用耳机中实现的。
所以安卓手机的转接头或者Type-C耳机不一定都是通用的,购买时需要注意。

曾有手机厂商在发布Type-C耳机时就着重介绍过音质,说这样的耳机可以避免其它电路对解码运放的干扰,让音质更加纯净。但显然小小的耳机接头不符合音频圈“体积即音质”的广泛认知。有限的空间限制了芯片的性能以及电路的布局,供电和芯片解码能力都是明显存在的问题。

蓝牙耳机难以扛起手机HiFi的大旗

难。在音频圈里,用蓝牙耳机听歌的人大多都是图个方便,也有部分人是喜欢某款蓝牙耳机的调音,也有追求降噪的,但真正用蓝牙耳机追求HiFi音质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还得从蓝牙耳机的工作原理说起。

蓝牙耳机涉及到无线传输,有人说是蓝牙传输速率影响了蓝牙耳机的音质。在最初这样的解释也不是没有道理,传输带宽不够就意味着同步播放会出现卡顿。但事实上,蓝牙发展到现在带宽已经足够,真正影响无线传输的是蓝牙无线标准下传输音频的协议。传输的过程不是直接对音频文件进行传输,而是通过编码器压缩后进行传输的

目前主要的编码类型包括SBC、AAC、aptX、LDAC。SBC兼容性最好,音质也最差;AAC相对好一些,如果手机播放的是AAC音频文件,那么使用AAC蓝牙编码传输可以少一个编码转换的步骤,音质更加保真,但离无损差距不小;aptX(码率384kbps,相当于高品质MP3的码率)是更高一档的蓝牙音频编码,aptX-HD(码率接近常见播放软件中的无损格式)可以获得更好的音质表现。

LDAC编码是索尼的专用编码,支持了24bit的高位深,同时支持990kbps的码率,提供24bit/96kHz压缩编码的数据传输和解码,是目前最高品质的编解码方案。
Android 8.0将兼容这种编解码方案。不过对于真正的发烧友来说,990kbps的数据量也并不怎么够用,FLAC 24bit/96kHz典型压缩编码码率就达到了2350kbps左右。当然,俺可不是。
俺的索尼降噪豆,都不支持自家的ldac
最近老用的buds+也不是

正因为蓝牙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所以用不到手机里的解码运放。所以其实蓝牙耳机是自成体系的,其中包含了无线信号收发模块、DAC、运放和耳机。形象的说,这就相当于接收数字信号的Type-C数据接口耳机加一个蓝牙接收解码模块。电路体积和供电受限,蓝牙耳机的音质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

3.5mm耳机孔取消后,手机HiFi是不是真的就穷途末路了?

既然手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那么完全可以做一个装置用来解码和放大。也就是专门的解码和耳机功率放大器。原本的手机HiFi限于手机空间和供电,很难将手机音质做到极致,而专业的解码和耳机功率放大器却没有这样的顾虑,简单的说,就是用一定的便携性换取更加专业的HiFi体验。

另外,限于结构空间和电路供电,手机音质与专业播放器仍有明显有差距,或许原来的手机HiFi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专门的解码和耳放的运用推动了手机HiFi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起到促使周边产业繁荣的作用。
http://mobile.zol.com.cn/676/6768771_all.html
http://mobile.zol.com.cn/647/6472644_all.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ashew/p/1345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