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

理性,感性,我很早就在渐渐思考两者的关系,其实,导演李安也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从《Sense and Sensibility》到《卧虎藏龙》再到《断臂山》,都冲刺着理性与感性的冲突,经典的著作之所以经典,大概其深刻探索、揭示了人性最为真实、隐藏最深的一面。何为经典?当《Sense.and.Sensibility》的Elinor得知自己一直心爱的人没结婚的时候,“隐忍”多年的所有痛楚一下子爆发出来,痛哭不堪。探索人类这种内心深处最为真实、最为深情的感受,很恰当、很微妙地展现出来即成为经典。

感性,还不如叫做感情或者感觉,《汉语大词典》解释――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哲学上有感性认识,康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应该就是对感性与理性做了统一,即统一了先前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他这样解释感性――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

理性,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就是对事情的冷静,不盲目表露,不喜形于色,也不欣喜若狂。稍微从哲学的角度就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1、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理性认识。2、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叔本华如是说――在我们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称为理性。

当然,通过所谓的“定义”、“概念”、“解释”,我们还不能真真确确去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这其实说明了人类不可能有完备的理性认识,最多活在充满些许感性的理性之中。简单说来,感性,就是感情用事,理性,就是按照所谓的理智去做事情,总体说来,好像理性这个词汇更偏向褒义,而感性偏向贬义,不是经常听别人说吗,别感情用事,理智点好。理性地说,“感性”与“理性”都是中性词,人嘛,普遍固有的性情总不能从总体上进行褒贬,当然,你可以站在非人类(比如火星人)的角度去批判人类的本性。

有些人喜欢凭感觉做事,会时常受到情绪的控制,其实,按说这也没什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自己最为真实的情绪,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其实也很好,但,任何事情都有好与坏两个方面的结果,遇到到了好结果,你越会让自己感性一些,但,如果遇到坏结果呢?可能你开始尝试着变得理性,但是,理性带来的也是好与坏两个方面的结果,它可以是一把锁链,把你的感性禁锢起来,也可以是一座灯塔,指引你的感性驶向正确的方向。

纪伯伦也谈理性与感性,有篇《论理性与热情》,如是说道“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们远航之魂的舵与帆。如果你们的舵或帆断了,你们就只得在海上颠簸漂浮,或者滞留在海中央。理性独自掌权,是一种局限的力量;热情不加束缚,则是自我焚烧的火焰。所以,让你们的灵魂将理性升华到热情的极致,它将高唱:让你们的灵魂用理性来引导热情,这样,你们的热情才会历经每日的复活,宛如凤凰从灰烬中展翅重生。愿你们把自己的判断和渴望当做你们家中两位挚爱的客人。当然,你们不会厚此薄彼;因为偏爱其中一个便会使你同时失去两者的爱和忠诚。在群山之中,当你们坐在白杨树阴凉下,享受着远处田野的安宁和草原的宁静安详时——让你们的心在静谧中说:‘上帝憩于理性。’当暴风雨来临,狂风震撼森林,雷电弘扬天空的庄严肃穆时—— 让你们的心在敬畏中说:‘上帝行于热情。’既然你们是上帝领域中的一丝气息,上帝森林里的一片树叶,那你们也应憩于理性,行于热情。”

“憩于理性,行于热情”,意为,感性与理性,我们都不能放弃,平等对待,当太阳落山的时候,让理性陪我们入眠,好让我们满怀热情地去迎接明天初生的太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aca/p/119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