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的三个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名著《人间词话》中讲到以下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接着讲到:
   “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实际上用这三句词,讲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本身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取自晏殊(字同叔,后人称他为晏元献——死后镒号)的《蝶恋花》”一词。原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取自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的《蝶恋花》一词。这词的别名叫“凤栖梧”。原词如下:
    “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史上也有人把这首词归入欧阳修的词集中。可能王国维认为这首词确是欧阳修所做,所以他在“三境界”最后才会讲道:“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否则,他应该讲“晏、柳诸公”,而不是“晏、欧诸公”。
    第三境“蓦然回首”,取自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的《青玉案》一词。原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现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的影响,已远超过原来那三首宋词了。
    第一境界是说:人如欲在事业上、学术上取得成绩,应有登高望远之志,目标专注明确,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苦求潜修,让智慧之树常青,才会走向成功。从心理上讲第一个境界可定为“不悔”。从初浅地的了解,到基础的学习,实务的运用,初感它的新意,但随着思想的进行,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实务中,闪失会频频出现,便开始对他产生怀疑,思维陷入第一个低谷期,有的,渐渐地失去了信心。这时,我们应登高望远,寻找深意,从而产生新的亮点。
    第二境界是说:追求的目标即定,就应该全身心地爱上它,好比爱上一位天仙般的丽人,对她倾注全部生命,直至形销骨立而不悔。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要有足够的自信,要有执着的精神。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是说:在探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读书万卷,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在实践中千锤百炼,从而使自己达到质的飞跃,至此如梦初醒,大彻大悟。这正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
    其实,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不仅仅能用在做学问上,也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学会做人、治理家庭、管理企业等,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推敲。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oyangx/p/408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