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禅》的启示: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真实的自己|心灵自由写作群·文选

2017-03-16 爱生活的刺猬北京心灵自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撰文:爱生活的刺猬(写作群第四期书友)

01

一年半前遇到《平常禅》这本书可谓是缘分。彼时,我已阅读了不少心理学经典著作,以及克里希那穆提、葛吉夫的第四道等指导实修转化的书,这些书陪伴我度过生命的低谷期,给予我无尽的精神养分。

另一方面,我那时在工作上并不开心,工作压力大到想离职。从藏区青朴沟旅行回来后,我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躁动状态——心中有股强烈的欲望像火山一样爆发,一心想要辞掉工作回家看书,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不开心的工作上,倒不如扎进心灵修行的世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上班时我连5分钟都坐不住,那股灼热的欲望直接将我从座位上顶起来。

无意间,我从书架上一排未开封的新书中抽下这本《平常禅》,或许只是因为书比较薄适合在地铁上看。翻开这本书,从胡因梦老师的序言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一口气读到《工作与修行》那一章:“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的保守反应通常是认为有些事不太对劲,而必须寻找出路。但是在修行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和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往往变成了好事。

在当时所处的状态下遇到这本书可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巧合,心里直感叹:书里的内容好像就是在讲给我听呢。心理学家荣格将这种难以解释的心灵经验叫做“共时性”,就是当你心灵上需要什么,它就会在你生活中出现。

在我反复考虑辞职的念头时,看到书中这样写道:“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强烈的反应,那么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我们在这份工作中到底能学会什么,然后才决定是否该离职。只要你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留在那份工作里经常是有助益的,因为你大可趁这个机会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恐惧。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即使进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惧和信念还是会伴随着你……我们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里进行觉察的练习。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和工作的关系,不再将工作与修行一分为二,而是将工作视为道途。我们时常会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如果能记住这一点,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将工作和修行一分为二了。

这些话刚好回应了我心中的困惑。于是,我决定暂不辞职,再给自己三个月的时间,并发愿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去体会书中所说的“将工作视为一次修行的机会”,看看现实是不是真如书中所言。

02

做出这个决定后,我心中那团火热沸腾的欲望能量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流动的出口:安住于当下的日常生活。


“平常禅”不追求开悟,而是要你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里,直接面对眼前的任何一种实况,不断回到当下这一刻,而这一向都是禅和其他默观传承的精要。此种途径和追求开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强调的乃是要面对那些通常被我们视为凡俗的议题。

正如对待工作的态度,平常禅指出人生的两个基本功课:第一,将困境视为道途;第二,在困境中学会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以及我们自己,它是在提醒我们“向内看”。

带着这样的认识回到我的工作,我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感受。当我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时,我感觉到好像在身体周遭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切断了我与工作的连接感,而我的能量也被这堵墙挡住,卡在自身中无法流淌。这种身心体会让我意识到,必须借由拆掉这堵墙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和对工作的投入感。而在此后与工作建立连接感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对工作投入越多,心越安稳,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有趣,我的能力在这种不知不觉中迅速提升。

三个月后,在与上司的一次工作谈话中,她颇有些惊讶地感叹:“你这三个月中的工作表现简直是直线上升啊。”

“直线上升”当然是外在表现,我自己最大的体悟是:首先,要去承认和接纳内在汹涌的欲望,因为这是生命力的源泉,然后将这股能量导入当下真实的生活中,让自己的感官变得开放,去听去看去想去尝试,透过身心感受与工作内容建立深深的连接感,整个人进入一种专注的工作状态,然后工作自然就没什么难事。

这个经验让我第一次体验到“转化”的威力。而这种“安于当下”的体验,令我感觉到有一种“脚踩大地”的踏实感。重读这本书时,也看到同样意思的一段表述:“只要愿意当下安住,就能和生命的坑洞及整体共处,不过这些坑洞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我们只是如实看着它们而不再信以为真了。这种转化过程,便是修行的精髓和成果。

03

第二次体验到转化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它真是教会我不少。过去一年多,尽管我的工作表现在“直线上升”,但职位与待遇却没有太大提升。大机构的死板制度像玻璃天花板一样难以打破。几次尝试之后,结果总让人失望。失望加上比较,就会转为愤怒。

如果按照以前的对治模式,我大概会因愤怒而关闭心门、斩断一切,全不顾惜在这份工作中的投入和它给我滋养的部分。而“平常禅”给我的提醒是:“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也是学习的机会,尤其在失望时更是如此。”

“平常禅”很大一部分是在强调修行必须和我们的情感生活结成一体。我们必须不断地回来和情绪共处,去体认生命中最原始的坑洞——孤立无援、彻底失望、充满恐惧和担忧。只有揭露和深入这些令人恐惧的部分,才会看到替代式人生的矫揉造作,进而有能力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和烦恼,也才可能跟我们的圆满自性连接。


不过处在事件当中时,我们很难直接明白这些道理,更多的是被强烈的情绪拉扯,甚至偶尔会失控一下。在一次和上司拍桌争吵后,我才开始反思和向内看情绪迷雾的背后是什么。我很庆幸遇到一位经得起争吵的上司,这令我对她产生一种信任,当我没有能力面对面进行“非暴力沟通”时,我选择用邮件的方式。在一来二去的邮件沟通中,我们对彼此的想法有了更多理解。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对外部环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令我能够将自己的念头从情绪中逐渐剥离出来,变得明晰。

但情绪不会因此而消失,直到我开始用静坐的方式去直视这份烦躁和焦虑,学着在情绪中安住,不再抗拒和逃走。一次静坐到深夜后,我开始问自己: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个时候我才恍然明白,我真正想要的一定不是晋升和合理待遇这些外在所求,这些外在追求不可能如此牵动我的情绪,我真正的需求是内在价值感。对晋升和合理待遇的要求,只是这种内在需求投射出来的替代物而已。

藏传佛教有个谚语:“当你有困惑时,不要像小狗追球一样去跟随情绪和念头,要像狮子一样,扑向那个扔球的人……”这时我才明白,当我们执着于“我、我、我”的情绪和念头时,就像小狗追球一样活在一种替代性人生中。而如果我们开始向内看,穿透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去看见自己真正的生命需求,像狮子一样扑过去,我们就能把自己真实的样子活出来,而真实的自己就是生命力。

这道关卡打通后,有一种身心通畅的感觉,对于如何主动去满足自己内在价值需求已有明确的想法,情绪像拨云见日一样消散了。在此后的生活中,我将这些想法统统变为行动,读书会也好心理学课程也好,我只是走在通向自己的路上,生活愈加开阔。

04

生活还在继续,各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修行场,我们要在各自的平凡生活中去练习体会身心感受,通过“当下”这个管道让自我的内在能量流动起来,该表达时坚定表达,学着不含敌意地去坚持自己的态度,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摊开手掌去接受,不陷入“我执”。

我还觉得,自我的内在能量越是能稳定流动,我们越是活力充沛,有时甚至在身体感受中体会到一种“我心有猛虎”的力量感——因为我是我,所以我充满力量!


有趣的是,当我对晋升和待遇问题基本没什么情绪时,该来的都来了。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不过我更在意是,我终于跳出以前那种情绪化地处理困境的方式,不再因愤怒而升起一股意欲斩断一切的毁灭欲,转而以建设性的方式去获得自我成长,最终,“坏事变成了好事”。内在成长,真是最美妙的事情。

05

这篇文章算是对自己一年半以来心路历程的回顾。这几天借着写文章把《平常禅》又重新看了一遍,体会颇多,也感慨自己还是沿着最初的方向没有走偏。

不过阅读只是开始,实修才是关键。而实修是需要毅力和时间的。我自己的体会是,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观察,长期的瑜伽练习和打坐对我有深远的助益,这些练习会指引我们去体会如何安住于每个当下。

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可能在某个阶段,我们会出现“退行”的状态,早期形成的信念系统会控制我们的头脑,令我们陷入焦虑和不安中。平常禅一直在叮嘱我们,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哦——“修行生活最重要的成分是那份安住的意愿。这份意愿越是能穿透我们的虚饰,我们越是能放下自我评判和过度执着于自己的倾向。我们将因此而学会放松,即使在趟浑水的时刻也一样。


最后,用序言中胡因梦老师的话概括平常禅的含义:“它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平平常常地在此时此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维持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愈来愈细致地去意识底层焦虑及紧缩倾向,并学习如何提瞬息万变的思维加标签,以勘破那些在早期养成过程中所种下的自我信念,如此方能突破这些根深蒂固的制约系统,学会安住于身体上的情绪能量。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图挣扎抗拒负面的觉受,心量就会因此而拓宽,对空性的体悟也会深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这才是精神修为最真实不虚的目的。”

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song/p/659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