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观后感:创业难,毋忘初心,且行且珍惜

对于大部分美剧的观众来说。除了剧情领域不太熟悉之外,《硅谷》还是一部挺好看的剧:人不多,事儿不少,风格挺搞笑。然而。从我们这些非主流电视剧观众——科技爱好者的观点来看,这部剧到处充斥着对于科技领域的大公司文化(corporate culture)的批判,以及对于硅谷吹捧的创业文化的吐槽。

它无时不刻在提醒着我们:创业难。毋忘初心。且行且珍惜……


本剧的中心人物:由 Thomas Middleditch 扮演的 Richard,一位典型的极客——性格羞涩、没有自信、职业是程序猿。他为一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 Hooli 工作——假设你们看过《硅谷》的第一集,见到了那个自行车圆桌会议的场景,你就会知道 Hooli 是在指代谁……

Anyway,Richard 的梦想是开发出自己的 App——一款毫无意义的,可以帮助歌曲的著作权人找到侵权者,“解决”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的 App——“Pied Piper”。

但串联了本剧前因后果的问题在于。Richard 的应用中隐藏的代码。拥有改变互联网未来的实力。为了 Richard 和他的代码。两位亿万富翁——Hooli 的 CEO 和还有一位风险投资人 Peter Gregory 不惜大打出手,而 Richard 终于鼓起勇气。開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Richard 和他的 Pied Piper 

《硅谷》和制作人 Mike Judge 的其它剧集一样,在细节处无不体现着幽默。或许湾区的人们没有想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在《硅谷》其中成为别人的笑点。当然,对于制作方是否真的把握住硅谷科技企业内部的精髓,完整地体现到了剧中,我们不敢苟同(应该还能够吧?制作方有亚马逊呢:-D)。

至少他们给观众展现出的硅谷,和大部分人从网上、电视上和新闻公布会中感受到的硅谷差点儿相同:Palo Alto 是如何“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为什么风投号称融资几千万最后连张纸都看不见。科技公司起名为啥非得用小写开头。以及书呆子是如何演化出大男子主义的。


Richard 白天在 Hooli 工作。晚上和几个开发人员朋友在硅谷的一个“孵化器”里共同生活。说“孵化器”。事实上就是 TJ Miller 扮演的 Erlich 给他们提供的居留所而已(当然,他也会带他的“孵化项目”偶尔參加下硅谷的创业聚会活动)。Erlich 以前是创业者,如今一事无成,仅仅好带着这一群不知道会不会成功的小朋友们等待着奇迹发生的一天。

Richard 和他的好朋友“大头”、巴基斯坦籍程序猿 Dinesh、硬核撒旦主义程序猿 Guilfoyle。以及 Erlich 过着像大学室友一样的同居生活。直到有一天——Richard 决定成立自己的创业公司,而他们成为了公司的创始员工。


自此。“朋克摇滚”式的 hack 文化。遭遇到了硅谷式的公司文化的正面冲击。

五人在创业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制作方十分巧妙地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的过程,演示给了体会不到这样的生活的观众看。个人觉得全剧中,在 Erlich 的“孵化器”其中的场景是最为精彩的。当富有商业精神的 Jared 增加到公司其中,试图通过职业经理人的思维为公司划定管理架构时,过去轻松而富有激情的 hack 文化,与所谓的商业精神的冲击。被绝妙地展现了出来。

本剧和还有一部美剧——HBO 的《明星伙伴》有些许类似。

在《明星伙伴》中,以前年轻气盛彼此关系亲热的朋友,一度由于事业和利益而走到了三岔口,最后分道扬镳。当然。唯一与之不同的。在于至少 Richard 不论通过何种方式,都能取得“成功”。仅仅要他手里有技术。

这事儿投射到大部分创业公司也一样:你能够坚持独立运营,不断 pivot,然后 IPO。你也能够差点儿相同就收手,在合适的机会出售,然后拿钱去度假,或者二次创业。么有人能够评价哪种方式更成功。仅仅要你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但至少,在硅谷,创业公司非常少看到完美的结果,你必须在规模、盈利,与梦想、朋友之间选择。

而我差点儿非常少见到可以坚持后者的创业者。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fshiye/p/5092972.html